和平年代,《淮海战役启示录》值得观看的三大理由

2019年10月12日 18:37:56 | 来源:传媒1号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我们不必身处艰苦甚至极端的生存环境中,也无需面临生死关头的大义抉择。围绕战争的那些沉重却又闪光的字眼,更像是在影视作品的对白中才会出现的词汇,看似遥远。那么,为什么还要在和平年代讲述战争故事,回看革命往昔呢?

  原因是,战争本身便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改变着历史走向和国家民族的发展变迁,更与个体生存休戚相关。此外,纪录片题材下的战争描述,强化了特殊情境下的人性与冲突,使得题材本身兼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5集电视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已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江苏卫视、荔枝新闻客户端同步推出。值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献礼节点,该片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为题材,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重要讲话精神,力求深入挖掘、准确阐释淮海战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据悉,该片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9年重点纪录片创意选题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荐展播纪录片。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曾在第三届北京纪实影像周开幕式上充分肯定了《淮海战役启示录》的选题立意,强调「我们既要满怀深情地关照今天的中国,也要客观冷静地回望历史的中国,加强中国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以「抉择」「同心」「制胜」「血性」「民心」五个主题,回顾了淮海战役从发起到演变的主要过程和重大事件。在对战役期间涌现的经典战例、英雄模范、感人故事的挖掘和讲述中,历史所赋予的时代价值在镜头下铺陈开来。70年前的鏖战,70年前的支前,70年来的建设,70年来的奋斗,江山依旧在。

  主题价值:历史不曾忘记,历史不能忘记

  作为一部全知视角的电视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首先为观众树立起的是对淮海战役的重视。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既不同于辽沈战役最先打响,也不似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在三大战役中具有终结性意义。但是,这场持续66天的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毛泽东在淮海战役结束后的第四天所发表的时局声明中,对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的重要性进行了生动阐述。他表示,「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至此,中国人民才开始吐了一口气。现在情况很明显,只要解放军向残余的国民党军再作若干次重大攻击,国民党统治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亡」。由此可见,淮海战役在党史和国史上都具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纪录片一面按照时间的纵向顺序,梳理了中共攻克济南后决定发动淮海战役的背景、起因和三个阶段的过程,以专业军事视角展现了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有效的统一指挥和相互协同,从围歼黄百韬兵团到升级为南线作战,从中野攻占宿县切断徐州国军向蚌埠之退路,到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并肩作战成功歼灭黄维兵团;另一面围绕“一切为了人民”的精神脉络,从70年前的一张支前民工的手绘地图开篇,通过展现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不同景象折射出两个中国不同的前途和命运,并落点于解放军为人民而战的正义信念和与人民并肩的胜利必然。《民心》作为《淮海战役启示录》的收官之集,镜头所对准的正是淮海战役中声势浩大的解放区支前民众。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忘回报人民」的精神信念和价值追求,成为了这场早已被载入世界现代战争史的经典战役能够带给今天人们的珍贵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指出,淮海战役深刻启示着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将士们的信心和勇气、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素。的确,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淮海战役的胜利也真正是人民的胜利。值此献礼节点,在认识回顾战争的同时强调人民立场的重要性,体现着纪录片强烈的时代使命和现实关照。

  叙事策略:重视人物个性刻画,为战争驱散冰冷

  历史和战争带着冰冷而无趣的刻板印象,因而纪录片的呈现与表达需要突破这种桎梏。

  虽然对于战争类电视纪录片来说,表现重点是历史事件,它关系到文献资料与事件选择、历史真实与再现描述、历史事件与观众接受需要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物是事件的灵魂。个性化的人物能够将文献资料与艺术审美联系起来,进而让观众透过有血有肉的人物感知来洞察历史事件的内涵和意蕴。《淮海战役启示录》也正是通过一系列个性化人物的刻画和表现,让革命历史变得更加鲜活生动。

  70年沧海桑田,很多曾以淮海战役之名留存于历史之中的人物,已鲜存于世。虽如此,纪录片并没有一味选择以学者视角理性冷静地统观和剖析历史,而是寻访到相关历史人物的战友和后代,将回望者与亲历者的视角合二为一。据悉,摄制组先后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河北、云南、甘肃、福建、北京、重庆等十余个省市进行寻访拍摄,采访了数十位健在的淮海老兵和支前民工,以及当年的外国专家、新闻记者、医疗队、文工团以及后方军政人员。

  当时全权指挥华东野战军的粟裕是发起淮海战役的关键人物,淮海战役也是粟裕军事生涯最为辉煌的时刻。正是粟裕在济南战役胜利后向中共中央军委谏言,才有了淮海战役的提前发动。分集《同心》也将粟裕的运筹帷幄穿插于整集对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描述中,并邀请到曾任粟裕秘书的鞠开和朱楹前来回忆,看着两位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生动地描绘粟裕站在地图前等电话和发命令的情景,历史犹在眼前,战火似在耳边。

  纪录片在人物刻画的另一突出特点,则在于以常态化的视角进行历史叙述和反映战争人物。分集《制胜》在讲述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并肩激烈围剿黄维第十二兵团时,并没有单纯讲述时任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在南坪集背水为阵的战术谋略,而是早早讲明陈赓与时任国民党军十二兵团司令员黄维之间的同窗情谊。曾经同呼「亲爱精诚」、如今无奈正面交锋的切口,为纪录片搭建起极为引人入胜的情感线,也展现出对战争复杂性和多元性的客观尊重,有助于纪录片整体将战争立意挖掘地更加深入。

  表现形式:多种手法综合运用,让影像自己说话

  观众对于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刻板印象,很多时候并不单纯在于历史与文献的题材特性本身,更多在于传统创作思维中历史资料的堆积和罗列。虽然主题明确、线索清晰,却难以产生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此外,在那个战争纷飞的年代,文献留存有着很大的条件限制。

  为了能够呈现出一部主题鲜明、格局宏阔、史料准确、故事鲜活、手段创新的作品,《淮海战役启示录》综合采用了亲历者口述历史、纪实寻访、情景再现、手绘动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分集《血性》中通过参战老兵的口述、回忆文章,以及战斗英烈的日记、战时书信等,还原战斗经过和历史细节,展现我军将士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为人民而战的使命担当。情景再现则能够使叙述更加流畅生动,满足观众对画面生动性的要求,杂草芦苇、沟壑沙丘等意象也建构了战争中的紧张局势。此外,手绘动画则以军事专业性视角,展现出淮海战役中解放军能够以少胜多的全过程,不失纪录片作为历史呈现的专业性和文献价值。

  与此同时,纪录片也十分重视对相关珍贵文献、历史档案及影像的充分应用。分集《民心》中,纪录片引用了电影《车轮滚滚》等同类题材的影视艺术作品,既弥补了纪录片在纵深展示史料时的不足,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从而使得《淮海战役启示录》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1号结语

  一部《淮海战役启示录》,告诉我们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并不是相对独立存在的。「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岁月背后,是激励后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气魄和「以民为本」的时代坚守。身处和平年代,作为后人的我们应保持感恩情怀和忧患意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向所有为新中国奉献出生命和鲜血的革命先烈致敬。

  唐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