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记者连续报道的“御马头和天宁寺、天宁门、天宁桥、牌楼、护城河同框”的晚清老照片,勾起了世人对清末民初的扬州遐想。今天,扬州名城研究院邱正锋老师又向记者提供了多张珍贵的天宁寺照片。它的前世今生见证了古城那段由盛而衰的历史,令人唏嘘。而这一切,恰与扬州今天的兴旺发达、欣欣向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明代最高的牌楼
民国20年天宁寺牌楼
扬州天宁寺是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传为东晋时谢安捐别墅而建,有高僧曾在此译《华严经》,亦有唐代柳毅舍宅造寺的故事。门前原有木牌楼,所建年代应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之前。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四记载“天宁门街口乃古天宁寺山门旧址,旧有华表,俗称‘牌楼口’,牌楼高二十丈,额曰‘朝天福地’。宇下蝙蝠盈万,又称‘万福来朝’”。它是明代有史记载最高的牌楼,和三元坊、常府巷牌坊等名闻遐迩。
“由于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屡犯扬城,知府吴桂芳增修新城,于山门北建天宁门,造成寺在城外,牌楼在城内,华表渐废。”邱正锋老师感慨万千。
康乾重建咸丰被毁
邱正锋说,清代,康乾两帝南巡,天宁寺在护城河北新山门前重建牌楼,为四柱三楼无斗拱大木歇山式木牌楼,高约15米,髹黑漆,局部采用彩绘,气势宏伟,尽显皇家气派。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两淮盐运使司进献的《江南园林盛景》图中,可清楚看到天宁寺牌楼彩绘图案。
咸丰年间,扬州遭遇兵火之灾,天宁寺被焚,此牌楼是否全毁,已无实证。从现存扬州博物馆清代扬州画家薛砚伯所绘的《竹西风景》图上可以看到,天宁寺门前四柱三楼歇山式牌楼已变成了三间四柱平头牌坊。如画家记忆无误,天宁寺牌楼顶部可能被毁坏或改建成牌坊形式。
清代画作
同治年间,遵照两江总督曾国藩的指示,盐运使方浚颐重建天宁寺,恢复冲天式牌楼。前两天报道的1892年德国人拍摄的照片上,还可以看到牌楼高大的影像。民国时期欧洲画家用蜡笔绘制天宁寺牌楼图片中,可见牌楼朝南面额题为“万福来朝”。
民国年间再次重建
清代画作
据邱正锋介绍,民国时期,由于兵荒马乱,缺少维护,天宁寺牌楼破损严重。民国20年(1931)后,在赋闲扬州的国民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王柏龄的倡议下,乡贤集资,再次重建了那象征康乾隆幸、盛世扬州的大牌楼。
牌楼仍采用四柱三楼无斗拱大木歇山式,朝南篆书“晋译华严道场”,背面楷书“邗江胜地”。1936年,美国传教士、美汉中学牧师欧内斯特·福斯特与夫人新婚后自美国返华,带来了便携式相机,拍摄了清晰的天宁寺牌楼照片。日军占领扬州后,天宁寺作为国民党部队伤兵营驻扎地,伤病员连同天宁寺僧众遭到了日寇残忍的屠杀,天宁寺牌楼见证了日寇的罪恶。
1936年天宁寺牌楼
年久失修被草率拆除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天宁寺木牌楼由于年久失修,已岌岌可危。1950年,扬州开始拆除城墙,牌楼阻碍了天宁寺门前道路和天宁门桥,被草率拆除。
至此,天宁寺牌楼存续了近400年。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