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表达的坚守与创新,《淮海战役启示录》到底“启示”了什么?

2019年10月09日 20:21:59 | 来源:“纪实观察”微信公众号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导读:

  回到解放前夜的战火瞬间,《淮海战役启示录》不仅是把战役的发生讲得波澜壮阔,更自带一种致敬历史的精神力量。

  文 | 李枫

  在《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当我们从战争的角度放眼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封建社会中,无数将领征战沙场不破楼兰誓不还,而留名的只有将领。

  可是像淮海战役这样被称为“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的,仅此一例。

  《淮海战役启示录》的首播,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刚刚结束的大阅兵点燃了所有中国人的沸点,蓝天之下,是盛世气象。而70年前,积贫积弱的中国正面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前途和命运。

  1948年的11月6日的中国,一场60万人民解放军对阵80万国民党军的关键战役打响了。无数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夺取了一场又一场胜利。回到这场战役的历史情境中,它的胜利,是民心所向的结果,本质上是属于人民的胜利。它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一场战役为窗门,我们即将看见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以及一个个热血男儿赤诚火热的家国情怀。回首过往每一步都值得让人沉思,中国究竟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而《淮海战役启示录》带领着观众重新回顾战火岁月,并把答案藏于其中。

  不止是战役

  张弛有度中是70年前的时代画卷

  淮海战役只开始了17天,一名美国驻守南京的军事观察员便断言,共产党军队一定会获得胜利。

  为什么?在纪录片第3集《制胜》初始,创作者便抛出一个疑问。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50分钟丝丝入扣,越有疑问,便越无法移开目光。当我们看《淮海战役启示录》时,丝毫没有沉闷冗长之感,反而全程心思紧张,令人无法喘息。以工业化叙事的标准来看,整部纪录片行云流水般酣畅淋漓。

  在微纪录片大行其道的今天,轻量感、年轻化的叙事手段已经成为主流。但这部纪录片却用逆流而上,还是选用了一种更宏观完整的体量来回顾那段历史。这不仅有着战役本身所带来的魅力(以少胜多所带来的悬念),更是纪录片如何讲好故事的一个典范。

  在《制胜》这简单的一集里,内容如万花筒一样,包含了南坪集阻击战、围歼双堆集等战斗,十分充实。在讲述南坪集阻击战的段落中,首先以动态地图介绍了国共双方所处的态势,又单独列出时间线介绍了交战双方将领,也就是解放军一方的指挥官陈赓和国民党军一方的指挥官黄维,富有戏剧性的是,双方还是黄埔同学。

  片中大量的资料图片和动态地图,也起到了消解枯燥的作用。

  此外,为了更好地还原淮海战役的全貌,《淮海战役启示录》摄制组转战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河北、云南等等多个省市,采访了数十位仍健在的淮海老兵、支前民工以及当年的医疗队。

  战役的进程环环相扣,精彩又刺激,我们仿佛也穿越荧幕来到了70年前的那个历史时刻。这部纪录片在讲述战争的同时,也涵盖了对当时全国形势的介绍,再配合以多种资料画面的展现,一幅战火纷飞年代的宏伟画卷呼之欲出。

  历史现实相连

  宏大中有唱不尽的凡人赞歌

  70年过去,淮海战役的伟大意义早已像教科书般复刻进人们的记忆里。

  但如何让记忆的碎片更完整地拼凑出来?历史中的细节又如何对抗时间的磨损?翻开泛黄的书页,《淮海战役启示录》把镜头对准那些战友之间的故事。

  在第三集《制胜》中,当人民解放军对黄维兵团的威武团发起全线攻击时,中原野战军“襄阳营”要做战略性的部署工作,于是他们按照计划为华东野战军“洛阳营”的兄弟们制作战壕。“洛阳营”的营长张明在事后的回忆文章中写道:“一进入阵地就使我们感到新奇,壕沟平平整整,上宽下窄壕壁有如刀割。这一切都让人有阵地之家的感觉。”

  越具体,也就越动人。配合以镜头画面中的饮水处、弹药处的标识,更让人感受到战争之中的战友之情。

  在展现“劝降杜聿明部队”的内容时,该片引用了1950年制作的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中的攻心战片段。在整个段落中,杜聿明的部队被围困起来,而我方的广播员则持续播报着由毛泽东亲手撰写的《敦促杜聿明等人投降书》。

  战士们将通行卡塞进馒头里,绑在箭上,想尽办法将信息传递给国民党的军队。这样的攻心战加上正义之师的身份,使许许多多的国民党士兵投降成为了人民解放军革命队伍中的一员。

  带有独特时代气息的资料,给整个影片增添了一种无以伦比的真实感。

  在这样伟大的战争中,个体似乎只是微小的元素,但正是这样的个体连接起来,才铸就了我们新的长城。

  东方美学下的历史纪录片

  是艺术,也是史诗

  “古人说,胜利举杯相庆,败则殊死相救,国民党是斗不过共产党的。”风雨飘摇的夜晚,身着戎装的国民党将领黄百韬透过破败的窗户望向天空。在第二集《同心》中,自觉要战败的黄百韬对同僚这样说道。

  纵观整个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运用了大量的情景再现的手法,视觉风格沉郁、内敛,富有中国独特的诗意美感。在关键的部分更是以手绘动画的形式再现场景。如在攻打金庄的段落中,黑白的画面中两发信号弹点燃了夜空,枪火炮弹群发,具有美感,战争也随之打响,既还原了战场,又赋予影片新的叙事节奏。

  在《制胜》中,当 “英雄营攻打金庄阵地”部分进入观众视野,镜头切换快速,节奏层次丰富,同时搭配了极具现场感的声音设计,完美地再现了枪林弹雨的战场。即便是观看一场几十年前的战役,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在美学风格保持了高调统一的前提上,这部纪录片不仅丰富了视听体验,情景再现内容的连接又升华了整个影片的情感,一种浓厚的艺术史诗气质呼之欲出。

  《淮海战役启示录》通过对淮海战役的多角度、全方位展现,还原了在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了建立新中国而拼搏牺牲的故事,引发了观众对于中华民族不懈斗争的深度思考,弘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对于历史事件的去陌生化的同时,也呼唤了更多普通观众对于国家的深刻认知——这也是《淮海战役启示录》自带的精神力量,这部作品实现了社会档案的角色功能。当一个国家从弱小走向富强时,我们需要回看那些带着伤疤的印记。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对中国革命精神的致敬。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