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人物】54年前,他的一个动作挽救了12条生命,自己却……

2019年10月09日 18:07:27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综合报道 云龙湖畔、云龙山下,这里是徐州市东南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1集团军某旅驻扎处。在军营中的一片开阔处,矗立着一座铜像。铜像的原型,就是“最美奋斗者”——烈士王杰。

  54年前,他的纵身一跃,挽救了12个人的宝贵生命,自己的青春却永远定格在23岁……

  19岁入伍 圆了当兵梦

  1942年10月,王杰出生在山东省金乡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他就爱听英雄故事,向往部队生活。

  1961年8月,19岁的王杰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了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的战士。

  刚入伍时,看到有的战友开着坦克很是威武,王杰曾一度觉得当工兵不如当其他技术兵。在学习了《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等文章后,王杰很快打消了不愿当工兵的想法。 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白求恩毫不利己的共产主义品质深深感动了他。他认识到,当兵的目的,就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

  此后,连队里最脏最累的活,王杰总是抢着干。冬训中,他带头跳进结冰的水里打桩架桥;抗洪时,他主动请求担当洪水中探路任务;施工时,突然暴发的山洪卷走物资,他第一个奔去抢救…… “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王杰。”这是战友们对王杰的评价。

  舍身救人 生命定格在23岁

  转眼,王杰入伍已经四年,按照规定每年可以回家探亲一次。王杰的母亲患有心脏病,家里曾几次来信要他回家探望,希望他能早日与未婚妻赵英玲完婚。但是他心里牵挂着部队的工作,两次推迟婚期,三次推让假期。

  直到1965年5月,母亲的心脏病再次复发,王杰才决定这一次必须要回家了。谁也没想到,这是王杰与父母分别7年后的第一次团聚,也是王杰与父母的永别。

  1965年7月14日,王杰奉命到徐州邳县执行民兵训练任务。在实施最后一项训练——地雷实爆时,连接炸药包的导火索突然被引爆。千钧一发之际,王杰奋不顾身纵身一跃,扑向炸药包……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了,但是王杰却没能再站起来。

  王杰牺牲后,战友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三本日记,这是英雄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1965年5月1日,王杰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两个月后,王杰就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自己的铮铮誓言。1965年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2009年,王杰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永远“活着”的人民英雄 

  “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就像这首歌唱的,半个多世纪过去,王杰并没有真正离开。

  在王杰生前所在连队,每天晚上点名时,连长呼唤的第一个名字,永远是“王杰”。54年来,“王杰班”先后走出275名战士、31任班长。无论是在炮火硝烟的战场,还是在抢险救灾一线,“王杰班”的官兵们总是冲锋在前,用热血和生命捍卫荣誉。

  传承的故事不止发生在军营。李彦清是王杰当年用生命掩护下的12人之一。1973年5月,王杰牺牲8年后,李彦清在一次地雷实爆训练中用同样的方式掩护了一名女民兵,被誉为“活着的王杰”。他说,尽管在爆炸中失去了双眼,心里却无比敞亮。

  今天,从王杰家乡山东金乡到江苏徐州,不仅有王杰派出所、王杰路、王杰广场,还有王杰小学、王杰中学、王杰村、王杰站……

  英烈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风骨。王杰依在,风骨永存,精神不朽。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邳州银杏甲天下、人民政协报;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