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时任苏州市中院执行局局长的包刚,带领执行人员奔赴现场,对一处被长期霸占的房屋实施强制清场。
事实上,这样一位表面冷峻的法官,却用整整二十年时间,在中国的司法领域,走出一条独特的温情之路。
包刚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在村里走家串户,让他对中国老百姓特有的人情冷暖,有了深刻的体悟,从第一天工作开始,他就立志要做一个“食人间烟火”的法官。 2015年,一名年仅26岁的小伙子,下夜班回到宿舍后猝死,父母把用人单位告上法院。一审法官认为小伙子死亡原因无法查明,也没有证据表明用人单位存在过错,因此驳回起诉。原告不服判决,上诉到市中院,受理案件的正是包刚,当时他已经是一位有18年从业经历的老法官了。
包刚的职业素养让他很快察觉,这起案件涉及到部分法律空白,一审法官判罚并不存在失误,但对于小伙子父母来说,痛失独子,今后的生活面临很大压力。经过调查,包刚认为不能完全排除工作和死者死亡之间的必然联系,他改判用人单位承担40%责任,并需要支付相应赔偿款。
最终这一结果无论从法理,还是情理,都获得了原被告双方共同认可,这一案例还入选了当年“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十大诉讼”。从业20年,包刚承办案件累计超过2000件,审核签发裁判文书12000多份,是法院里公认的“铁人”。近年来,包刚带领团队积极推进执行指挥中心标准化建设,启动天网行动集中执行会战,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执行悬赏保险机制,努力打通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他也因此获得全国模范法官、江苏最美法治人物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