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月28日开始,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中心成为市民的打卡热门地点,“辉煌七十年 奋进新淮安——淮安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感受时代的脚步、生活的巨变。
作为淮安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成就展分序厅和“光辉历程”“辉煌成就”“美好未来”3个展区,通过图文影像、实物场景等形式,从个人、家庭、城市等多个维度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淮安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和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全市上下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昂首再出发。观展人员一致认为,这是一次深度体验历史和未来交替的时光之旅,是一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契机,更是一次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
回首70年峥嵘岁月
七十年披荆斩棘,七十年风雨兼程。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书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在共和国的奋斗史上,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家乡——淮安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展品,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片,一组组逼真的模拟场景,映照出淮安七十年来的光辉历程。1948年12月,在淮海战役的隆隆炮声中,古城淮阴、淮安相继获得解放。1949年至1952年,通过一系列恢复生产的举措,淮阴地区原本凋敝的国民经济不仅得到恢复,还取得了初步发展。1978年9月,泗洪上塘公社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拉开了江苏及淮阴农村改革的大幕。到1986年,粮食产量超过580万吨,跃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淮阴成为全国有名的商品粮基地。1998年3月5日,周总理百年诞辰当天,从新沂出发的火车首次驶达淮阴,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2006年9月,富士康科技城落户淮安,淮安工业发展翻开新的一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发展创造了又一黄金期,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等指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3年6月,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召开,描绘了淮安新起点上新跨越的宏伟蓝图。市委书记姚晓东在报告中提出,要围绕“两大目标”、实现“四个跨越”、实施“六大战略”、推动“五大突破”,对此后一段时期淮安科学跨越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此后,淮安发生了一系列大事、要事、好事,包括承办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市长联席会,与徐州联办第十八届省运会,获批国家级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举办2019年央视中秋晚会,实现重特大项目招引的突破等。近年来,淮安重点重抓推进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加快千亿级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和推进宁淮特别合作区建设,不断加快高质量跨越发展步伐。
面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淮安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老一辈人感受最深、称赞最多。市政协原主席刘学东说,“展览很全面,以大量的事实,展现了淮安70年发展的整个历程,作为淮安建设发展的参与者和践行者,感到非常振奋”。65岁退伍老兵李正国说:“我带着老记忆来看新气象,感到70年来,淮安的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市一院退休医生赵红霞说:“1985年我从连云港来到淮安,如今三代人都在这里。看到淮安这些年喜人的变化,感觉自己当年建设城市的理想已经实现,很是欣慰。”
见证淮安繁荣富强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研副所长、资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淮安籍科学家邵峰表示,过去十几年,他每年春节都会回淮安,切身感受到了家乡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每年都能感受到城市面貌的变化。家乡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公园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好。淮安即将迎来高铁时代,为家乡的这些变化和发展感到非常高兴。
茅盾文学奖得主,淮安女婿徐则臣说:“每次回到淮安,我都会沿着里运河走一走、看一看,中洲岛复建了清江浦楼,河下镇御码头得到重修,漕运总督署遗址也渐露原貌,里运河60多里风光带景色着实迷人。这背后,是淮安积极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努力让运河之都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的生动实践。”
淮安人民努力建设家乡、共创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在成就展上得到集中展示。
“辉煌成就”展区分综合实力跨越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欣欣向荣、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美好等5个单元,展示了几代淮安人民不畏艰难、接续奋斗,在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基础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人民生活实现从整体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现在的淮安,面积还不到解放初期的一半,粮食总产量就达到了480多万吨,如果按照年人均口粮300斤计算,淮安1人生产的粮食可养活5个人。”市民胡婷婷对淮安农业的发展成就印象特别深刻。
工业兴则经济兴。解放初期淮安仅有的零星工业企业宛若点点星火,经过七十年迅猛发展,燎原成以“三新一特”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食品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盐化凹土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速培育,淮安正崛起为一座工业之城。市民张天星说,70年来,淮安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了,百姓生活更加美好。
在“一见清心白马湖”展板前,市民陶维国驻足观看。十年前,白马湖围网养殖、水质恶化、面积缩减,经过近十年的保护与开发,白马湖已经变得水清岸绿,成为湖泊生态修复的全国样板。“从贫穷落后到日益繁荣,淮安不仅经济发展了,而且环境变美了,更加宜居了。” 陶维国说。
七十年峥嵘岁月,七十年沧桑巨变。讲解员成淼告诉记者,前来观展的市民有坐着轮椅的老人,有带着孩子的家长,也有单位组团前来……“通过新老照片、数据对比,大家纷纷感慨淮安发展变化惊人,表达出对家乡日益繁荣富强的喜悦与激动。”
共同迎接美好未来
“带孩子来看一看,了解淮安的发展历史和成就,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很有必要。”国庆假期,很多家庭集体来观展。
“看到了粮票、酒票、油票……这些都是很早以前的东西,感受到了发展的气息。”前来观展的高中生小杨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杨先生说,很多老物件和事件,是他父辈和他自己经历过、见过的,比如挑河工、落后的交通方式等等。如今淮安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为生活在这个时代而感到幸福和自豪。“要让孩子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一代代人奋斗出来的,艰苦朴素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国庆节当天,孙先生带着12岁的女儿前来观展。“这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一次精神洗礼,很有意义。”孙先生说,70年来,祖国和家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淮安正在抢抓“一区两带”发展机遇。作为一名淮安人,要牢记习总书记“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嘱托,做好本职工作。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美丽家乡。
老照片是旧时的记忆,新照片是现在的成就和未来的愿景。
“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淮安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初步建立了‘公、铁、水、空、管’统筹发展、有效衔接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在“交通巨变 枢纽之城”展区,很多市民驻足观看。“以前出远门不方便,现在坐飞机去北京也就几个小时”“高铁马上通车了,振奋人心”“高铁、高架通车后,淮安人出行将越来越方便,淮安发展将越来越好”……很多市民发出这样的心声。
“进入新时代,淮安迎来‘一区两带’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航空货运枢纽建设、高铁通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为崛起江淮梦想的加速实现插上了腾飞翅膀,必将助推淮安更好展示建设好周总理家乡的象征意义。” 在“美好未来”展区,这样一段导语引起很多人的共鸣。“70年来,淮安经济社会、城市建设、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取得巨大成就,相信淮安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70岁市民陈家祥感慨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