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当你走过一定的人生历程,回首往事,其中的苦辣酸甜、人生百味,都可作为人生积淀的财富。
姑苏区虎丘街道清塘新村82岁的胡伟丽和老伴王鼎康伉俪相亲相爱57年,像现在的年轻人希望用艺术照保留自己的青春一样,也渴望用某个载体来反思和怀念自己的一生,带来精神上的充实感,也给家人留下一份永远的回忆。“眼前的事儿容易忘,但陈年的记忆就像带着雪花点的老胶片电影,总在眼前闪现,趁着记忆还清晰,想起什么就马上写下来,有些不清楚的,翻翻以前的日记、信件,再问问自己的兄弟姐妹。”1996年胡伟丽自退休后,参加老年大学,学会了电脑录入、文字编辑、排版,并且在老伴王鼎康的支持下,开始写起了回忆录。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初中时,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是学校组织扭秧歌迎接解放军进城。”在回忆录里标题为《喜迎解放军入城》其中一段里记载:“1949年12月29日晚,成都全市都在准备第二天迎接解放军进城的庆祝活动,锦江之畔仍是灯火通明,那是真正的一个不眠之夜。我们川大附中的孩子,也在连夜写标语、扎彩灯、唱新歌、练跳秧歌、打腰鼓,我也在是其中一员,兴奋地做着各种准备。1949年12月30日一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四川大学的的队伍一起,从九眼桥出发,沿途载歌载舞,欢迎解放军入城。”胡伟丽说,她还在网上查到当时的历史资料,找到了当时的学生欢迎解放军入城的图片,并把照片剪辑下来附在了文后,现在看看,特别亲切。
1961年,当时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两位优秀毕业生,也是同班同学的胡伟丽和王鼎康,一起被分配进了佳木斯农业机械厂。当时,厂里正在计划开展一项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设计制造联合收割机。“当时厂里只生产脱谷机,联合收割机只能靠进口。我们作为进厂的第一批大学生,厂领导对我们寄予了厚望,特别派我俩在内的11名大学生,分别派去美国和德国深造学习,希望把先进技术带回家,制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联合收割机。”胡伟丽在回忆录里对此也有记载:“经过日亱奋战,1978年,我们厂自行设计、生产制造了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受到农场的欢迎。1984年底,国家部委到厂里全面考核验收通过,正式投产。1985年10月1日是重要的一天,也是自豪的一天。在国歌声中,由我们亲手设计的联合收割机驶出工厂大门,走向全国各地,从此中国人有自己的联合收割机。”胡伟丽只要提到佳木斯,提到联合收割机,总是满面笑容。
电脑里翻看着老人的回忆录,以时间为轴线,在目录处都以经历为节点划分出主题,一百多万字的回忆录,记录了老人从童年到现在的人生经历,中间涉及不少重要的历史事件,每个章节还穿插了不少珍贵的照片。老人说,写回忆录很苦,写完要不断修改, “2019年,我又开始修改增添内容,但是苦中也透着乐,要写下去就需要不断回忆。在回忆过程中,我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再次回味那些感动和真情,也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了幸福。” 几十年的时光匆匆就过去了,不光和家人也好,和朋友也好,都应该要去珍惜这段时光。“那个年代的坚贞爱情,可以让现在的年轻人去重新审视爱情观;那个年代对工作对家庭无私的付出,也能让现在的年轻人去承担自己肩负的责任;当年艰苦年代的求学经历,会让现在的学生更加坚持自己的信念。我叙述往事,捡拾回忆,只想告诉后辈们:长辈们经历过什么,有过怎样的憧憬与曲折,是怎样克难向前的,希望对他们能够有所启迪。”胡伟丽说。
用文字将过往经历、内心情感记录下来与人分享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谈及写回忆录的初衷,胡伟丽表示,平时读过一些名人回忆录,字里行间也感受到了奋进者的力量和启迪,自己经历的事情虽然不能与名人相比,但每每忆起往事,也是心潮起伏,一方面为自己坎坷的经历而慨叹,另一方面为庆幸年老后能够苦尽甘来而欣慰,“所以,把走过的路用文字记录下来,回忆录不仅仅是一份记录,我更希望能给后辈留下一些启迪。”
(来源:引力播 编辑/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