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键词—70年看江苏】  《我是小小读书郎》 

2019年10月03日 20:02:0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4.9%左右,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经过70年的不懈奋斗,如今江苏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梦想正在江苏大地变成现实。 

  出生于1949年的郝耀华,与共和国同龄,退休后,在宿迁市老年大学学习书法和绘画。他说,想把小时候没学的都给补上。

  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5.5亿人中有超过4亿人是文盲,江苏3500万人,文盲占80%,扫除文盲成了教育的重点。很多人唱着风靡一时的《夫妻识字》这首歌走进了扫盲班的课堂。九岁的郝耀华也跟着大人们一起学习。“每天晚上 ,一些不识字的小青年,小儿童,甚至有些妇女都来学习扫盲。教的也都是一些简单的小文章,那些不识字的在里面学习几年以后,也都可以读书看报了。”

  工厂、农村、街道,车间,就连天井院子,都成了学习的教室。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这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持续了十年,先后有近一亿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积极学文化,不当睁眼瞎”,在广大农村斑驳的土墙上,类似的白色标语处处可见。1977年,在徐州丰县陈楼村,7岁的张恒柱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跟着姐姐去家对面的学校上学,全校一间教室,两个年级。“教室是借的人家家养牛的棚,一年级上课的时候,二年级同学就转到后面去做作业。光线非常暗,黑板就是一个门板刷了一层漆就变成了一个黑板。主要是语文和数学。”

  1978年,全省学龄儿童小学率虽然达到96.7%,但是年流失率高达5.6%,入学后读满5年的只占71.4%。三年级的时候,张恒柱转到一所五年制小学。“大队里面是一个完整的学校,老师不再是包班的,有一点点音乐课。我记得我们村上和我差不多大的学生上着上着就不上了。”

  1985年,江苏省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接着,国家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孩子上学有了法律保障。11年后,也就是199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又过了11年,2007年全省城乡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新建校舍、推行免费营养餐、免收学杂费……惠及教育方方面面的政策开始一一落地。2015年,江苏成为全国第一个所有县(市、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要求基本达标的省份。2018年,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达到省定标准化学校办学标准。

  被大家熟悉的“素质教育”这个词,也是1990年首次由江苏教育人提出的。如今涌现出一批批特色学校,从音乐、美术、体育到机器人、航模、无线电,学校的社团活动越来越丰富。“针对孩子的学科兴趣爱好,开设了钟山少年科学院,会有各种特学类的兴趣爱好和项目课程,比如说器械项目的机甲大师,今年新开设了小卫星研究项目,通过这个点燃孩子们对航天知识研究的热情。”南理工实验小学副校长蔡琳说。

  如果说,义务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基础,那么高等教育就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体现。

  1977年,一度中断的高考得以恢复,全省31万考生从车间、军营、田间地头涌向考场,最终录取人数14420人。许多人的命运从此改变,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林也在其中。“考场上的年龄差距也非常大,有的是父亲和儿子同时进考场的现象也有,有的还是我们老师,他也参加高考。没有高考,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现在在哪里,不知道将来自己命运会怎么样。”

  恢复高考的四十多年里,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从1978年,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1%,2018年,发展为58.3%,名列全国省份之首。

  课后服务、互联网教学……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正在从梦想照进现实。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沈杨 编辑/秀烽)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