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道路 | 一个厂、一个村、一座桥……带你看“实业实干”的江苏经验

2019年10月02日 21:12:17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导读

讲述江苏故事,分享江苏经验。江苏卫视频道《新闻眼》和江苏公共·新闻频道《评新而论》推出国庆特别节目《光荣与道路》,邀请历史见证者、亲历者为您讲述江苏70年在坚守实业中书写辉煌、在坚持实干中创造奇迹的奋斗征程。

徐工集团:实业报国 永攀高峰

  讲述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王民

  徐工76年历史,组建集团30年,从她一诞生开始,就始终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

  她的红色基因注定了我们的初心就是实业报国、为国争光。

  我进徐工那年18岁,这一干就是47年。这一路走来,我亲眼见证了我们徐工的沧桑巨变,也非常自豪徐工始终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熬得住低谷。

  2011年初,国内工程机械市场进入行业冰河期,很多企业都觉得没有希望了。但是我坚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达到!    

  做实体,绝不是在沙滩上建大楼的产业幻想!而是要不断创新突围,勇于赶超。

  曾经,我们的产品漂洋过海,在海风侵蚀下变得锈迹斑斑,使用起来故障不断。而德国公司的一台工业泵,竟然用了几十年还在平稳运转,甚至连备件都用不上。

  落后就会被人瞧不起!正是有了这些刺痛,才更加坚定我们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

  我们响亮提出:"技术领先、用不毁"!  

  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徐工,在一路跋涉、艰难探索之后,终成中国工程机械突破高技术、高品质的领军者!

  70年来,我们为共和国贡献了"全球第一吊"、"神州第一挖"等100多个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目前,我们年营业收入已经超过千亿元。产品出口到183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一带一路"沿线97%的国家。

  我很自豪,我为之奋斗近半个世纪的徐工,已从默默无名的地方国企成长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六。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徐工视察调研,总书记对徐工的殷切希望,为我们徐工矢志创新,奋力赶超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方向!徐工,要力争在五年内,进入世界前三,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华西村:实事求是 创新实干

  讲述人: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副书记 孙海燕

  谈到我们华西村,就不得不说到吴仁宝老书记,因为他是华西的创始人。

  我是1992年来到华西村的,在老书记身边工作了整整26年。

  在我印象中,老书记一生最怕一个"大"字,也一直不喜欢用"大"字。我们华西在老书记的影响下,始终坚持的是实事求是, 从来不好大喜功,从来不搞虚假浮夸!

  老书记给自己概括了4个字:50年代"听"、60年代"顶"、70年代"拼",到80年代才"醒"。

  实际上,老书记在任何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都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家是"抓革命、促生产",我们实行的是"抓生产、促革命"。老书记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带领群众"偷偷摸摸"地搞了一个小五金工厂,为华西创造了第一桶金。

  80年代,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老书记思前想后,根据中央"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精神,把全村600多亩粮田承包给30名种田能手,把绝大多数的劳动力转移到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上。

  9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改革进入新的阶段,针对有关部门提出"抓大放小",他则是根据本村情况实行"抓大扶小"。

  华西的经验,其实就是吃透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实际情况,一头同中央保持一致,一头同老百姓保持一致。

  从1961年建村到2018年年底,华西营业总收入增长了85.35万倍,纳税增长了17.48万倍,人均年收入增长了1707倍,实现了"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

  华西,用实践证明了我们的社会主义不是写在书本里、文件里的概念,而是要因地制宜、创新实干!华西,同样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可以富华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间正道。

  所以,70年来,华西人始终坚信;脚踏人间正道,何惧世事沧桑! 

南京长江大桥:自强不息的精神火炬

  讲述人: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杨涛

  还记得上大学刚到南京,我和同学们第一个礼拜天就去游览了长江大桥,迫不及待想看看这座中国人的"争气桥"。

  后来,我本科毕业论文,就是南京长江大桥通行能力研究。

  在对她的研究过程中,我对这座桥有了更多的认知。

  大桥建设伊始,正赶上国内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建设者们每月定量只有十来斤粮、3两油、2两肉;大桥工程上马的关键时刻,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全部图纸和专家,封锁了技术、钢材。但是,专家和工人们不辱使命,在最短时间内突破了技术封锁。

  在大桥设计建设过程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前面短片中提到的大桥的第一任总设计师、一代桥梁泰斗梅旸春先生,便是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工地。   

  为了确保南京长江大桥能在1968年国庆节前铁路桥通车,平均每天有3万多人在工地上劳动,最多时达5万余人。

  老桥工们回忆,在后来冲刺阶段,大桥的变化几乎一天一个样。

  所有的不舍昼夜,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我虽然没有能够赶上建造南京长江大桥那个火热年代,但是,我还是很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为大桥的新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016年10月28日,大桥封闭维修,我和我的团队,为她设计了封闭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使为期26个月的施工期过江交通平稳度过。

  我们这一代人,相比梅老他们那一代来说,要幸运得多!我们欣逢盛世,大有可为,但老一辈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值得我们代代相传,依然激励着我们,去建设更多更好的桥梁,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点评人: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 沈坤荣教授

  专注实业 七十年江苏发展的"压舱石"

  七十年江苏发展的"压舱石"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无论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还是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始终是江苏乃至全国发展的"压舱石"。专注实业是我们江苏的优良传统,实业精神是江苏企业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徐工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坚守实业,不是墨守成规,不是因循守旧,而是要用全球思维、世界眼光,苦练内功,开拓创新,以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驱动高端制造,大手笔谋划全球资源、全球市场,阔步出海,逐梦全球!

  因地制宜谋发展 与时俱进抓机遇

  在共和国70年的辉煌历程中,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书写了众多不可或缺的精彩篇章。江苏为什么总能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阶段走在全国前列、时代前列?就是因为全省上下,像华西村一样,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就是因为江苏各级党委政府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谋发展,与时俱进抓机遇,带领人民群众实干加巧干,一代接着一代干!

  大桥精神 江苏实干强省、实干富民的真实写照

  大桥精神,就是江苏人孜孜以求的追梦精神、勇创第一的创新精神、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举一国之力建一座大桥,到大江之上近百座大桥,这是属于建桥人的骄傲,也是江苏人民的骄傲。它们,是江苏实干强省、实干富民的精神坐标和真实写照,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强不息和上下求索。

光荣与道路:实业实干 行稳致远(视频时长:17:24)

  一个厂、一个村、一座桥……它们,向世界展示着江苏速度、江苏高度和江苏跨度,也见证着江苏坚守实业、坚持实干的奋斗征途!

  70年来,正是在这条布满荆棘和坎坷的征途上,一代又一代江苏人,把个人奋斗的前行动力融入祖国强盛的时代经纬。 

  70年奋斗不息,长歌未央。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我们回首雄关漫道真如铁,感悟人间正道是沧桑,展望长风破浪会有时。

  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继续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

  (江苏台记者/王波 许薇 范昊星 )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