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70年|点击关键词,看江苏居民消费“跑起来”

2019年10月02日 11:15:1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新中国迎来70华诞之际,“我苏”客户端发起“峥嵘70载·我苏荣光这样成就”特别策划,联动江苏十三市中心站、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江苏新闻广播和全省市、县新媒体,与万千网友一起,来听我们的江苏故事。


  消费,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三转一响”,到手机、电脑、智能家具;从凭票供应到网络购物、移动支付;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升……70年,消费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由“我苏”客户端与江苏新闻广播共同推出的系列报道《点击关键词》,今天关注,消费“跑起来”、经济“强起来”。 

  “我叫孙杨,我是60后,以前我们出门穿什么是个大难题,没有衣服可以挑。”

  “我叫袁雯,我是90后,现在我们出门穿什么也是大难题,因为总是挑花了眼。”

  “以前我们口袋里没有几个钱,没有钱。”

  “现在我们口袋里也没有钱,都是手机。”

  “以前我们吃了上顿愁下顿,有个粗粮就很好啦。”

  “现在我们也是,每天最愁吃什么,砂锅、米线、还是火锅呢?不,怕胖,来点粗粮就好啦。”

  这是发生在同一时空里的对话,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70年,人们生活实现历史性跨越,都在这日常柴米油盐的消费之中了。

  据江苏省统计局数据,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926元,比1951年增加152.3倍,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71台、电冰箱107台、洗衣机102台、空调器220台、热水器112台;农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812元,比1954年增加107.3倍,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49.9台、电冰箱110.4台、洗衣机96.9台、空调器142.8台、热水器95.7台。

  这背后,是每个人的“钱袋子”不断鼓胀。


叶老的账本

  镇江市民叶滋茎,1949年参加工作后,开始记录个人收入和支出情况,至今的70年里,几乎将每笔收支都记录下来,保存了45本账本。去年家庭账本原件被中国统计资料馆永久珍藏。省统计局副局长刘兴远说,他“小家”的账本,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大家”发展最直接的缩影:

  “从他的账本来看,他的家庭就是在1966年还是负债了76.87元,并且持续多年入不敷出,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1981年他的家庭才开始扭亏为盈。到2006年,他家的家庭存款已经超过了10万。”

  这背后,是供给市场的日益丰富。商品琳琅满目、模式不断创新、技术更新迭代,人们刚习惯了网上购物、移动支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喜怒哀乐,一场“拼”着买的浪潮又席卷而来,于是,曾新兴的网上购物转眼成了“传统电商平台”。拼购模式成为市场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恍然发现,原来买东西也可以这样“好玩”。

  在去年8月接触到拼购模式之前,扬州丝飘纸业的董事长纽广兰创业10多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爆发:瞬间多了3万个用户。让这家正陷入生死存亡关头的企业又喜又忧:“喜是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爆发力的增长,想也没想过。忧就是在当时的那个情况下,我自己的工厂只有3条生产线,根本接受不了这么大的订单,然后就在周边找一些优质的加工厂代工,通过一年的努力,至今我们已经拥有了20多条生产线。”


丝飘的生产线

  又正如钮广兰的工厂一样,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形成新的需要,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长期以来,江苏以及全国经济发展“三驾马车”当中的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江苏最终消费占比逐渐提升,2002年最终消费率和投资率持平。党的十八大明确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随后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2014年以来江苏最终消费率逐年回升,2016年、2017年,再次占据经济总量中的半壁江山,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消费令人愉悦,同时还要继续愉悦地消费。随着需求引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促进,消费新动能持续释放,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将更加稳固。

70年,我苏荣光这样成就| 听更多江苏故事>>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丁凤云 编辑/徐金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