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8月2日举行的2019第七届中国生态四项公开赛新闻发布会暨宿迁市湖滨新区旅游推介会上,一组以生态四项公开赛项目游泳、皮艇、山地自行车、越野跑为主题的泥塑作品吸引了来宾们的目光。这组作品制作精致,形象逼真,充分表现了各个项目的特点。泥塑的创作者是市湖滨新区晓店镇峰山居委会的刘毅。“从接到任务到完成制作,我用了整整15天时间。”刘毅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刘毅说他对泥塑创作的喜好,要从小时候说起。
“小时候,特别崇拜二叔,他会捏面人,我也学着捏过。那时,二叔经常到集市上捏面人卖,一个面人能卖两毛钱。”刘毅回忆说,面人是用熟面捏成的,玩过后还可以吃掉,所以小孩特别喜欢。
2003年,刘毅考取宿豫职业中学,学的是烹饪专业。这下,小时候捏面人的技艺就派上了用场。上餐桌的艺术雕刻,则称为食雕。毕业后,他应聘到上海一家酒店工作,他的食雕水平渐渐显露出来。2010年他参加上海的一次烹饪大赛,用45分钟雕刻出一只雄鹰造型,这个作品获得了金奖。
2015年,刘毅从上海回到家乡宿迁工作。一次,他到杭州旅游,看到景点有人在卖泥人。由此,他感慨自己小时候捏过面人,现在又会食雕,为何不能在泥塑创作上有所发展呢?回来后,他便辞去了工作,自学泥塑制作。
“泥塑和食雕手法相通,需要用手将泥或面揉搓均匀后,配以简单的工具,分步骤制作部件,用加法的形式制成作品。”刘毅说。
开始他试着捏以前动画片中的人物,如孙悟空等,后来每当有新的动画片播出,他就会学着进行新的创作。由于他有基础,又肯吃苦,很快就熟悉了捏泥人的技艺。
为了找到合适、环保的黏土,起初他花数千元从不同网店上选购,进行比较,最终确定购货渠道。
刘毅说,在泥塑创作中,揉圆最为关键。很多部位都要圆润,没有棱角。泥太软太硬都不行,泥太软会不成型、塌陷,太硬则容易出现干裂,表面不美观。
记者在刘毅的工作室看到,根据所捏人物、物品的需要,刘毅将多种颜色的黏土搭配使用,揉揉、粘粘,扭扭、捏捏,从容不迫,很快就捏出一件成品。
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刘毅的创作范围越来越广,他的作品有传统面塑、黏土花环装饰、黏土浮雕、黏土小摆件、黏土花艺五大类,120多种。他在宿迁本地也渐渐有了名气,一些旅游活动和大型商场活动,主办方会邀请他现场创作。他捏的泥人还被天津、厦门、苏州等地的商户批发过去作为旅游产品销售。
由捏面人到食雕再到泥塑,刘毅将家乡的非遗项目进行了传承。刘毅说,这门艺术是属于社会的。于是,他每周要给小学生上课,手把手指导他们泥塑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泥人制作,首先要有耐性,多学多练习,在日常生活中、在动画片中寻找创作素材。其实,五六岁的孩子都可以做出有模有样的泥人来,他们在制作中富有一定的想象力,尽管有时所做的泥人与设计的不一样,但也没什么,孩子们富有想象力最重要。”
在宿迁,从事泥塑的人很少。刘毅说自己目前还在起步阶段,以后还会带徒弟,形成创作团体,力争使泥塑作品成为宿迁旅游产品之一,让传统手艺在旅游业得到充分展示,进而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