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公布 江苏仅一人 为何是她?

2019年09月26日 13:27:1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在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骨干培训班开班仪式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为第十一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颁发了荣誉证书。在全国高校推荐的265人中,仅10人获评该荣誉,南理工电光学院“90后”辅导员张海玉榜上有名,也是江苏省的唯一入选者。

  琐碎的工作也能传递磅礴的力量

  大到一次长达4个月的备赛,小到一次谈话,与学生相关的事几乎占据了张海玉所有的时间。在这种被她打趣为“共生”的关系中,她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自己的辅导员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延伸,学生也在细水长流的相处中悄然成长。

  在张海玉担任辅导员的2016级586名学生中,已有98人保研,其中不乏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学府继续深造的学子;200多人次在各类科研赛事中获奖,还有许多学生在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活动、江苏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崭露头角。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张海玉很喜欢的一句话。在她看来,辅导员的工作琐碎细致,其中的一言一行尽管微小,却可以传递磅礴的力量。

  每个工作日,张海玉都会在年级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推文,从“校园贷”到“自我保护”,从“考前膜拜杨超越”到“短信收到请回复”,主题涵盖时政热点、学生成长等多个维度,留言区里满是学生和家长的感言。截至9月24日,已累计推送532篇40万余字。在这个过程中,张海玉也与学生构建起了坚固的情感羁绊。

  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思政课的课堂

  工作以来,张海玉一直在思考,硕博所学专业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班”出身的自己如何在做好日常事务管理的同时,发挥专业优势,更加注重心灵对话和价值引领呢?她首先走上了讲台。

  除了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外,张海玉还开了一门选修课《哲学与人生》。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冒”,一次课上,她走进教室,发现最后三排座位上坐着满满当当的学生,前排却空荡荡。张海玉没有气馁,她认为这样的现象“有法可解”。

  在《哲学与人生》的课上,她结合学校食堂里的现象,向同学们讲解克尔凯郭尔的“人生三绝望”理论。“一个人吃饭的同学,大多都在玩手机,他们无法享受和自己独处的时间,就是处在‘不愿意有自我’的阶段。”像这样,张海玉的课堂总是不乏丰富的案例,既贴近时事热点,迎合了学生的兴趣,能久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切身领悟知识点,她的课很受学生喜爱。

  做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

  张海玉在年级开设“我们说”工作坊,获评江苏省最佳党日活动。每逢双周的周日下午,与同学们一起,围绕时事展开讨论:“如何看待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共享单车能够共享未来吗?”“《人民的名义》热播背后是什么?”……

  学生发来的匿名咨询邮件逐渐变多,不仅时事,还有成长中的困惑,对此张老师都一一耐心解答。

  迈入辅导员工作的第5个年头,张海玉把与学生间交流的点点滴滴集结成册,形成了一本字典般厚重的《谈谈那些事》。谈及未来,如今正在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攻读在职博士的她,抚摸着封面上那句“把专业的事情做到极致,让思想的力量静水流深”说道:“这每一篇写给同学们的寄语,也是想讲给我自己听的话,希望我能做好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和学生们一起成长。”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沈杨 通讯员/崔玉萌 编辑/贝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