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奔腾千年的运河,飞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
2019年09月20日 14:41:46 | 来源:无线淮安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轮明月照古今,一条运河串起了淮安的过去、现在、未来。行走在淮安的运河两岸,你会被这些情景吸引:白天,两岸绿树成荫,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里运河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夜晚,清江浦流光溢彩,好似一幅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大运河拥有多项“运河之最”:世界上最大的河坝、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中国大运河最古老的航道、中国大运河仅存的保存完好的古闸、中国大运河最具科技含量的枢纽工程等。大运河遗产相当丰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主要有清口水利枢纽、总督漕运公署遗址2处遗产片区,包含1条河段、5处遗产点,遗产区和缓冲区的面积超过1万公顷,约占整个大运河世界遗产的七分之一。
大运河孕育城市性格:明清两代,朝廷的漕运总督府设在淮安,淮安是全国的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黄淮运河治理中心、淮北盐集散中心。五大中心、南北荟萃,形成了融南汇北、五湖四海的特点。大运河孕育了开放包容、绚丽多姿的地域文化,吴承恩在大运河边的河下古镇,潜心创作出了名著《西游记》。南来北往的商贾名士促成了全国四大名菜之一——淮扬菜的形成。此外,丰富的戏剧文化、漕运文化、河工文化等交相辉映,铸就了淮安城市与众不同的魅力。 当下,传承有力
立足大运河文化这个“根”和“魂”,淮安深入挖掘大运河淮安段特色文化,多方式传承、多角度展示,实现“一条河尽显淮安文化之美”。开展品牌活动,连续举办两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打造“后申遗时代”运河沿线城市的文化盛宴。组织系列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运河故事、留住运河记忆。
推进精品创作,加强淮安运河史、漕运史考古发掘和课题研究,实施优秀文学艺术作品、舞台艺术作品、影视剧作品、运河主题美术作品等精品创作工程。狠抓遗产保护,启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立法调研,在全省率先出台《市文物保护条例》,建成大运河重要遗产点段监测平台和遗产档案数据库,实施全时段、全区域运河文化遗存监控保护措施。 未来,助力发展
立足淮安特色运河文化和资源,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因地制宜,将文化嵌入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古今汇合、产业融合、城乡整合,在全国“千年运河”文旅品牌中,树立淮安样板。
项目化建设一批重大文旅工程,持续推进里运河文化长廊系列重点文旅项目建设,选址筹建中国(淮安)水工科技馆,推动中国漕运城、板闸遗址公园等PPP项目实施建设,推进河下大桥——友谊桥慢行系统人文景观工程建设,统筹推进滨河大道西延段、清江浦1415街区四个标段建设,加快御码头美食街片区房屋征收扫尾。 推进西游记文化体验园建设步伐,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及部分设备安装。启动华强方特“熊出没”主题乐园建设,打造复兴之路文化创意示范园。推进清晏园古建筑保护修缮,建成水利科普馆。精细化打造一批运河旅游线路。加强大运河淮安段沿线旅游资源统筹和功能提升。 完成清晏园、古淮河、天泉湖等国家水利风景区复核。推动华强方特文创基地列入省级重点旅游项目。支持明祖陵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举办第五届“智创淮安”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设置大运河文化创意设计赛、“老字号”企业定制赛,加强孵化引导,推进特色运河文化创新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