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揭秘!文昌阁下真有文津桥吗?地下到底是啥样?一次带你看够

2019年09月18日 21:53:08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昌阁位于扬州城区市中心,是扬州城的标志性建筑。

  说起扬州的文昌阁,扬州市民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是耳熟能详。

  史料显示:原先的文昌阁是建造在跨越汶河的文津桥上,后遭火焚毁,后由江都知事张宁复建,即为今日所见之文昌阁。

  现在的文昌阁下真有文津桥吗?最近文昌阁修缮,扬州的部分专家对此进行了多次研究和考证,他们深入地下实地查勘,并对最近获得的一张高清照片进行了专业研究,结果却显示:现存文昌阁下未见历史上文津桥的踪影,只是涵洞呈现,历史上的文津桥可能已很难再见。

  文昌阁地下的情况到底咋样?

  记者今天深入文昌阁地下,进行了探访。

  据《扬州城老街巷》记载:民国五年(1916),由于拆除新旧城间相隔城墙,大量砖块泥土倒入汶河,河道逐渐淤塞,1952年,扬州大搞爱国卫生运动,清理整顿市容,汶河成了垃圾瓦砾的填放地,一车车的杂物倒下去,河床渐渐抬高到与两岸持平,流水消失了。

  据《1952年扬州市人民政府建设科年度工作总结》中所述:“汶河久经淤塞不通,成为倾倒垃圾和蚊虫繁殖的场所。在九十月份中,结合清除垃圾整浚城河,将汶河全部填塞整平,共填土陆万玖仟公方,形成光整大道,今后可作铺筑路面的基础。1959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市政工程人员全线填平汶河,建起了汶河路,汶河自此消失。”

  时任扬州市建设科副科长的朱懋伟回忆,“在工程实施前,当时的扬州市长杨祖彤领着他以及建设科的同志沿汶河反复查勘,对工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认证,提出方案。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当时汶河上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文昌阁和建于明弘治年间的文津桥是保留还是拆除,相关部门都有过不同意见。"最后,市建设科根据汶河地形地貌的情况,决定将文昌阁底层基础部分和文津桥用砖墙围砌后填埋,将底层与二、三层加固整修后作为扬州地标性建筑供游人观瞻。在整修加固时,特在地面上留有入孔门,经入孔门可下到文昌阁下。扬州老城建专家朱懋伟是当年填埋文津桥的组织者和亲历者,填埋时他专门留了入孔门,1978年修筑文昌路时,他曾通过入孔门进入到地下详细查看过。

  记者今天从文昌阁当时填埋的孔口深入到了地下。在现场记者看到,留着的入口孔门位于文昌阁的东南侧,入口洞口很小,只能容一人通过,在洞口的墙壁上,向下斜向间隔镶嵌着一块块混凝土块,组合成为一个深入地下的简易台阶。

  沿着台阶下到地下,大约2米多深。在下面可以看到,文昌阁阁下的水工部分很像一个半圆形涵洞:阁身用旧制青砖自汶河河床砌筑而起,外侧与阁下水工部分相平,并连为一体。下部南北向留设半圆形连续拱梁,为水流通道。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入口处的拱梁下,用砖块砌墙进行了封堵,只留下一个可以容一人通过的进出口。连续拱梁形成的涵洞并未完全填实,半圆形的拱梁清晰可见,泥土上部与连续拱梁之间留有空隙,但空隙很小。

  记者进入孔洞时,是爬着进去的。进入到拱梁下部,间隙大了一点,可以蹲在里面,但里面光线很暗,黑洞洞的。

  打开手机照明可以看到,连续拱梁自南向北分为三段:南北两段连续拱梁采用近20厘米厚的青石条砌筑,顶部距阁身室内地面1米多。中段高一点,连续拱梁采用青砖砌筑,进深有3米多。而在3段连续拱梁的正中间,则用泥土填得很高,像一道土埂,土埂与顶部只留有一个小孔洞,人很难前行。

  从涵洞内部看,这一基础建筑南北两段为青石拱,中间为砖拱,且半径不一样,这样的构造不像是原先文津桥的桥身,很有可能是桥梁损毁后重建的,历史上的文津桥可能已难见。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汪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