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孩子的创造能力?在18日举行的“重构生态——中国学前教育管理创新百人会”上,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学前教育专家汇聚南京,共同探讨学前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同时,面对越来越多的二胎家庭,有专家提出,幼儿园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在德国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要自己动手,做各种大人都很难做出来的模型展品,粘土和纸屑在教室里漫天飞舞,但“德国制造的孩子”丝毫对受伤不害怕。近日,一部教育纪录短片在朋友圈热传,这是一部以两个华裔孩子在德国生活为线索的纪录片,出自新锐华人导演朱春光。朱春光说,德国教养的核心——孩子们有充分选择的权利。不是根据大人的喜好去设计孩子,而是发现孩子的个性与特长,为孩子设计适合的教育。 “这个片子放在网上有了很大反响,后来我想这个项目如果在中国落地会是怎么样,我们就和南京圣玛丽幼儿园合作,觉得这个事情是比较好的契机,能够通过电影的项目推进一些比较新的教育理念。”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深入德国人骨子里的“敢让孩子做自己”的观念,这点得到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的肯定。张华说,从时间维度看,当前通常将儿童界定为0——18岁的每一个人,这也体现了“延长儿童期”的诉求。建立儿童存在论的根本目的是深化对儿童的理解与研究,确定儿童意识,实现儿童的解放。不要让“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你的口头禅。“大千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儿童。我们绝不能把这个孩子和那个孩子比,一比出问题,不能比。只能尊重、保护和欣赏,评价只能在情境下有用。孩子不能长大了再创造,而是创造着去长大。”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利明表示,南京学前教育的发展启动并见证了我国幼儿园课程的两次重大变革,推动了我国幼儿园课程乃至整个学前教育的前进和发展。1923年,陈鹤琴先生创办鼓楼实验幼稚园,标志着现代科学的、以儿童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实验研究为先导的现代学前教育在南京起步。上世纪80年代,赵寄石教授领导南京市实验幼儿园进行综合教育研究,引领了我国第二次幼儿园课程改革。时至今日,南京的幼儿园课程发展仍然走在全国的前列。
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周斌表示: 鼓楼学前教育得益于陈鹤琴先生的引领,2014年和2019年,鼓楼幼儿园和实验幼儿园分别以“单元课程”、“综合课程”获得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鼓楼教育局着力区域引领、整体推动,充分鼓励各级各类学校自主发展点上突破,教育管理部门强化主动服务,分别出台了相关文件,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设来保障推进区校两级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鼓楼区教育在管理创新上的自我觉醒和主动探索,也恰恰是对本届论坛主题的自然呼应。
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生长于二胎家庭的孩子重塑了独生子女的生态环境,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园长章丽说,这也给教育带来了契机,如何给孩子带来更适宜的教育支持。
章丽举例,每年幼儿园都会开展“我要上小学”主题活动,激发孩子想上小学的愿望,以往约有70%-80%的孩子表达出“我想上小学,小学可以学到更多本领”。但是在上学期,这个数据发生了变化。“甚至有一个班级50%以上的孩子表达我不想上小学,我们很吃惊。其中有一个孩子的话,让我印象特别的深。他是二胎家庭,他问哥哥小学是什么样的,哥哥说,上了小学之后你还想玩,只有一个地方,在梦里。所以,这给我们老师带来挑战,孩子是受同伴影响,我们怎么样更好的考虑各方面因素,给孩子更有利的教育支持。” 章丽说。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沈杨 编辑/秀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