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9月9日,位于河西南部的城市生态公园建成。公园以生态密林为主,嵌入景观桥、湿地平台、打造出一个包含低碳、生态、智慧元素的城市型公园。 本报记者 冯芃摄

2019年4月26日,位于观音山景区的省控入江支流北十里长沟西支水环境治理完成。 本报记者 崔晓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月17日,市委、市政府举行“创新促发展,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南京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在生态环境总体建设、化工整治、农业绿色发展、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A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守住“南京蓝”
●典型
今年8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史上最严蓝天管控措施“大气管控40条”,在今年接下来的时间里对大气污染防治进行再攻坚。当月,南京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月均值今年以来最低,优于去年同期。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之一。南京围绕建设“绿色南京”“生态南京”目标,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数据
产业更轻更优
2000年至2018年,南京三产比重从5.4:48.4:46.2调整为2.1:36.9:61.0。
污染持续下降
2000年至2018年,每立方米二氧化硫平均浓度由29微克降至10微克,降幅达65.5%;每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由187微克降至75微克,降幅达59.9%。
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013年至2018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2天增至251天,增加49天;每立方米PM2.5平均浓度从78微克降至43微克,降幅达44.9%,居全省前列。
减排效果更上层楼
2013年至2018年,COD排放总量由10.29万吨减至8.08万吨,削减两成以上;氨氮排放总量由1.65万吨减至0.99万吨,削减达四成。
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
2013年至2018年:全市地表水优于Ⅲ类水质比例从57.1%提升至81.8%,提升24.7个百分点,无劣于Ⅴ类水质断面,区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连续保持100%。
●解读
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李文青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南京初步建立起了市、区两级环保工作架构,以工业污染防治为主的环保工作全面展开。进入新世纪,南京环保工作逐步纳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民生等各个领域,在更高层面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南京确立了“生态为基、环保优先”的发展方针,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新阶段。
近20年间,南京市GDP增长10倍以上,人口增长50%,人均GDP增长8倍,但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减少均超过一半,接近三分之二。经济增长对工业的依赖更轻,增长模式更优。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长期优化作用非常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守牢生态保护红线,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B 推进化工整治,守护蓝天碧水
●典型
从2016年起,江北新材料产业园的化工输送管道被纳入环保监管范围。近日,生态环境部门委托第三方完成园区103家企业管道检漏修复,以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对空气质量的污染。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化工整治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要求,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高度重视化工产业的转型发展工作,持续推进化工整治工作。
●数据
2006年—2009年,南京开展第一轮化工整治工作,累计关闭162家污染重、安全隐患大和违法违规化工生产企业。
2010年—2011年,南京开展第二轮化工整治工作,累计关闭、转产(经营)污染重、安全隐患大,以及违法违规的化工生产企业104家。
2012年—2014年,南京开展第三轮化工整治工作,累计关、搬、转违法违规、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重、安全保障差,以及主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居民集中区等重点区域的化工生产企业142家。
2017年—2018年,开展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关停化工企业103家、转移2家、升级24家、重组2家。
●解读
市工信局副巡视员汪少军介绍,化工产业是南京传统支柱产业,产业规模占全市工业总量的30%左右,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有一定影响力。
在前两轮整治工作的基础上,第三轮化工整治工作主要重点是关、搬、转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的主城区域和省政府批准的全市10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域、风景名胜保护区、主要居民集中区等重点区域的化工生产企业。截至2014年,通过开展三轮化工整治工作,南京实现了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的主城区域内再无化工生产型企业的目标。
从2006年开展整治行动以来,全市化工企业数量明显减少,重化工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产业集约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C 调结构转方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典型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70年的实践探索,南京农业不仅有效提升了粮食的生产能力,保障了“菜篮子”供应,还增强了生态涵养、绿化美化、休闲观光等全新功能,实现从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绿色农业的跨越式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生态资源保护、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积极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数据
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其中水稻生产功能区130万亩、小麦生产功能区35万亩、油菜生产保护区30万亩。
累计建成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强的休闲农业景点500多个,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
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27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5%,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地产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培育出“金陵味稻”“南京雨花茶”“固城湖螃蟹”“多彩竹镇”“无想田园”“善田江宁”等一批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
●解读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姝介绍,南京农业绿色发展工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调布局,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生产空间布局,以更高标准、更优品质,打造南京市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花园子”等。
二是建制度,不断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力度,具体包括创新耕地保护制度、建立轮作休耕整体推进制度,大力推进退渔还湖、还河,全面贯彻实施长江、固城湖、石臼湖禁渔期制度。还全力做好长江南京段禁捕工作等。
三是转方式,不断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
四是重监管,不断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产地环境治理和生产源头管控,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创建和基地建设力度。
D 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环境
●典型
住在江北新区焦洼河附近的老百姓最近深刻地感受到家园的美丽蝶变——家门口这条小河刚刚完成整治,河道两岸从过去被菜地、旱厕、杂草挤满,环境脏乱差,变成了鸟类成群结队栖息的湿地公园,河水从发黑发臭变成清澈见底潺潺流淌。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近年来,南京市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大力实施黑臭水体整治、河湖水环境治理、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水环境正在变成现实。
●数据
消除黑臭水体
2016—2017年,全市整治了150条黑臭河道,整治河道总长325公里、排口1938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目标。
2018年,南京完成非建成区8条黑臭河道、99个农村黑臭池塘整治,并对新发现问题水体立行立改,全市域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提升水环境
2018年,南京启动了消除劣V类水体三年行动,至今已先后完成了72条河道水环境提升工程。月牙湖、清水塘、珍珠河、南湖等已整治河道达到Ⅳ类水。
入江河道治理
去年6月以来,市委建立了挂钩负责制,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每人认领一条劣V类省控入江河道,高位协调推动。
今年1—8月,南京7条省控入江支流全部达标。
完善排水设施
2016年以来,全市新建污水主次管网480公里,新改扩城镇污水处理厂11座,江心洲、城北等城市重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全部达一级A标准。目前,南京共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59座,总处理能力255万吨/日。新建了65座共27万吨/日小型水质净化设施。
●解读
市水务局副局长徐小春介绍,南京共有河湖水体2700余个,其中城市水体569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整治内秦淮河、玄武湖为起点,南京全面开展城市河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2015年年底,市水务局正式成立,2016年黑臭河道整治工作指挥部成立,根据国家“水十条”要求,消除黑臭水体攻坚战打响。
近年来,南京先后制定了《南京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南京市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意见》《南京市水环境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南京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巩固提升方案》,修订《南京市排水条例》,出台《蓝线管理办法》以及河道管理、监管考核等意见,落实排水许可制度,水环境治理保护政策和制度进一步健全。
南京还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河长制,设立了市、区、镇街、村社4级河湖长共3016名,将全市河沟渠、湖库塘及城乡小微水体全部纳入管理,实现了河湖长制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