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最美退役军人陈德风:“触”电30年,在地下“智造”光明

2019年09月12日 13:11:4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繁华都市的地下,有着隐秘的世界,一条条电缆如蛛网般蛰伏其中。有一群人穿梭在这个地下世界,为城市的供电提供保障。

  陈德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苏逸电缆部主管。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电缆管道中,一干就是30年。

  他退役30多年,凭着一股永不服输的“钻”劲,在高压电缆应用技术领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凭借一双巧手,一颗匠心,成为攻克电缆应用技术难题的“金刚钻”,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江苏最美退役军人”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门外汉”炼成行内“高手” 外国专家也点赞

  1986年,陈德风从部队退役回到地方,被分配到当时的南京供电局电缆班工作。

  从刚进班组的那天起,当过兵的他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电缆工。电缆是技术活,进门容易入门难,尤其对一个没“触”过电的新手来说,弄懂电缆设备并不容易。他为此狠下苦功,自学电力基础知识,遇到不明白的查资料、翻手册,并虚心向周围同事请教。几年下来,他从一个连电路图都搞不清楚的“门外汉”,一下子成为班里数一数二的技术专家。

  1990年,陈德风参加了美国G&W公司组织的电缆培训班,获得理论和操作第一名,第一个拿到电缆资质证书。同班的美国人也竖起大拇指称赞,“中国工人了不起,中国工人OK!”。

  这次学习的机会让陈德风大开眼界,他又给自己确定了下一个目标,一定要考到电缆高级工证,不断靠近电缆技术的前沿。接下来的几年里,陈德风认真参加培训和各类技能比赛,在与公司系统、兄弟单位的高手“过招”的同时,不断寻找新的起点和方向。

  2002年10月初,省电力公司举办首届全省电力电缆专业技能大赛。陈德风认真准备,上班琢磨实际操作,下班看书学习钻研,经常熬到深夜。为了他,爱人也陪着“赶考”,深夜起来为他做点心,一碗面汤热了又冷,冷了又热,总怕他累垮了身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本次竞赛中他取得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时,他所率领的专业组摘取了团体第一名的桂冠。

  

  经过多次大赛的磨练,陈德风已成为省电力公司参加全国电缆专业技能比赛的主教练。近几年,他带领团队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他本人也赢得了全国范围内电力电缆专家的荣誉,被国家电网公司聘为技能专家,成为电缆业界的一名“高手”。

  穿梭地下保障万家灯火

  作为团队带头人,陈德风常常在最苦最累的生产一线工作。2005年,十运会保电期间,陈德风连续加班一个多月,一直没有回过家。家人担心,这么多天他怎么也不来个电话?陈德风有严重的肾结石,劳累过度很容易复发,还常年患有高血压,一忙起来降压药就顾不上吃。想到这些,妻子等不及了,带着一大包常用药物和换洗衣袜,几经周折,辗转多处工地,天黑后才找到他。此时的他头上汗如雨下,一手顶着腹部,一手撑着面颊,十分痛苦。妻子不顾一切硬拉着他到了医院,一量血压,已经升到一百九。

  2007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要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工作,电缆下地工程必须在春节前完工,整个工程工期只有35天。接到任务时,一向从容自信的陈德风,也紧锁了眉头:220kV2500mm2大截面电缆在南京是首次使用,用隧道方式施工更是没有经历过,工期又如此紧张……面对困难,陈德风没有退缩,他把班组成员召集在一起,一遍又一遍地做计划做方案,不断与提供电缆附件的韩国厂家联系,开展技术交流研讨,确定了工程的每一项步骤和标准。随后,陈德风又没日没夜地组织班组成员进行培训和考试,自己既做学生又做老师,边讲课边出卷,每天都要忙到深夜。10天不到的时间,班组成员个个合格上岗了,陈德风终于稍稍舒了口气。施工全面展开后,陈德风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24小时不间断地轮番作业,确保每道程序环环相扣,时刻满足可控、能控、在控的要求。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和奋力拼搏,工程按期保质保量的完成。韩国LS公司董事长说:“我很羡慕南京供电公司有陈德风这样优秀的员工!”

  做一名“工匠之师”:是技术恩师,更是人生导师

  陈德风的创新精神和高超技术渐渐成为公司系统电缆专业的“品牌”,公司为他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了带出一支能打硬仗、善于协作、精益求精、攻坚克难的队伍,陈德风花了不少心思。如今,他的团队已经拥有6名高级技师,8名技师。他的徒弟小周说:“这些都与师傅的‘带兵之道’分不开。”

  陈德风待人和气,可对班里的小青年却很严格。他为所有新进班组的青工定下了学习计划,要求他们按期完成提升目标。陈德风传道授业很有耐心,总是从细微之处着眼,手把手地教年轻人,帮助他们掌握操作技能要领。“如何把书本理论和实践结合好,师傅没少‘折腾’我。”小周说,每天从工作现场回来,陈德风都会问许多问题,当自己答错时,陈德风并不马上纠正,而是让他带着问题,第二天去工作现场寻找答案。一次次提问,一次次寻找答案,小周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他成为全省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李建辉是陈德风团队中第一个大学生。从李建辉加入班组开始,陈德风就一次次地找他谈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启发他,并为他制定了“培养”计划,每天都给他布置“作业”。在陈德风的悉心指导下,李建辉慢慢找到了“感觉”,对电缆技术的热情不断提高,成功实现了从高校到一线,从大学生到基层工人的转变。

  在陈德风的不断努力下,陈德风劳模创新工作室不仅解决了桥梁电缆敷设热胀冷缩、水下电缆敷设刹车装置、盾构隧道敷设电缆固定装置、电缆终端附件防爆装置等18项施工技术难题,还为行业内输送了不少人才。

  退役对于陈德风而言,只是换了一个新的“战场”。虽然脱下军装,但兵心永远都在。面对陌生的领域,当过兵的陈德风依旧能勇攀高峰、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记者/王敏 通讯员/苏侻奕 编辑/郭文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