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千年运河,奔腾焕发时代风采

2019年09月11日 15:59:46 | 来源:淮安新闻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轮明月照古今,一条运河串起了江苏淮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行走在运河两岸,你会被这些情景所吸引:白天,两岸绿树成荫,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里运河美景令人心旷神怡;晚上,清江浦流光溢彩,好似一幅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我们可以把目光放得更远一点——驱车来到洪泽湖畔的蒋坝,你会为“小镇风情”所倾倒;来到运河边的古镇河下,你会被“小镇故事”所吸引……

  河下古镇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跨越时空的宏伟战略构想,擘画了大运河流域发展的美好未来,为新时期大运河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大运河沿线地区协调联动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支撑。

  作为“运河之都”,近年来,淮安从政治的、历史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谋划和开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聚焦“千秋淮扬”文化高地定位,扎实推进漕运文化展示区、河工文化集成区、生态文旅体验区、运河保护示范区建设,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统筹推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历史悠久 一条文化的河

  曾经,底蕴深厚。她拥有多项“运河之最”:世界上最大的河坝、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中国大运河最古老的航道、中国大运河仅存的保存完好的古闸、中国大运河最具科技含量的枢纽工程等。她遗产相当丰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主要有清口水利枢纽、总督漕运公署遗址2处遗产片区,包含1条河段、5处遗产点,遗产区和缓冲区的面积超过1万公顷,约占整个大运河世界遗产的七分之一。她孕育城市性格:明清两代,朝廷的漕运总督府设在淮安,淮安是全国的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储备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淮北盐集散中心。五大中心、南北荟萃,形成了融南汇北、五湖四海的特点。大运河孕育了开放包容、绚丽多姿的地域文化,吴承恩在大运河边的河下古镇,潜心创作出了名著《西游记》,如今西游文化已成为淮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来北往的商贾名士促成了全国四大名菜之一——淮扬菜的形成,五味调和的淮扬菜文化是淮安人平和畅达性格的反映;此外,丰富的戏剧文化、漕运文化、河工文化等交相辉映,铸就了淮安城市与众不同的魅力。

  总督漕运部院

  当下,传承有力。立足大运河文化这个“根”和“魂”,淮安深入挖掘大运河淮安段特色文化,多方式传承、多角度展示,实现“一条河尽显淮安文化之美”。开展品牌活动。连续举办两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打造“后申遗时代”运河沿线城市的文化盛宴。组织系列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运河故事,留住运河记忆。推进精品创作。加强淮安运河史、漕运史考古发掘和课题研究,实施优秀文学艺术作品、舞台艺术作品、影视剧作品、运河主题美术作品等精品创作工程。狠抓遗产保护。启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立法调研,在全省率先出台《市文物保护条例》,建成大运河重要遗产点段监测平台和遗产档案数据库,实施全时段、全区域运河文化遗存监控保护措施。扎实做好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统筹推进大运河遗产保护工程,一批重大遗址得到有效保护性展示利用。

  非遗展示

  未来,建设高质量。实施推进大运河遗产监测平台提升工程,形成全时段、全覆盖的保护管理格局;聚焦“千秋淮扬”文化高地建设,对淮安大运河遗存概况、漕运商贸、水工科技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挖掘研究;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板块……淮安将把大运河遗产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做好遗产保护和考古发掘、做亮文化传承和精品创作、做强宣传推广和品牌活动,深入挖掘解读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流淌伴生的文化、历史凝练的文化”,全面阐释大运河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水清岸绿 一条生态的河

  大运河文化带承载了淮安千年文脉,淮安也有责任把大运河建设成为极富魅力的高颜值生态长廊。

  当前,狠抓环境保护类项目。描摹生态底色。将“清净运河水”“做美河两岸”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首要任务,继续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落实河长、湖长、断面长“三长一体”管护机制,扎实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整体性改善和提升大运河生态环境。狠抓环境治理。深入实施“263”行动计划、黑臭水体整治和削减入河水污染物工作,推进运河沿线铁路、高速公路、航道环境整治和干线航道非法码头及浮吊作业点治理。加强京杭运河淮安段危险品运输船舶管控,推进船舶LNG动力改造,开展水源地达标建设,大运河淮安段水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里运河上船舶升起白帆(融媒体记者:曹政/摄)

  未来,助力生态环境高质量。在大力提升运河“黄金水道”航运功能的同时,深入推进环境整治、景观提升、绿色航运建设,打造水清、景美、宜居的生态廊道。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深入实施大运河沿线“263”专项行动,推进京杭运河(南水北调东线)沿岸两侧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停或转迁。建立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日常巡查长效机制,确保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推进生态红线区域勘界定标,优化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加快生态保护红线环境监管平台建设。整体保护、修复提升大运河沿线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不断提升自然湿地保护率。推进绿色水运建设。扎实开展运河沿线航道环境整治和干线航道非法码头及浮吊作业点综合整治,实施淮安新港作业区环境提升工程,完善京杭运河沿线港口岸电设施,推进京杭运河沿线港口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和处置设施建设,加强京杭运河淮安段船舶管控,确保航道安全畅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洪泽湖南线、西线航道,金宝航道和张福河西顺河段航道疏浚工程,建成金宝线航道航标和老子山“生态航道”山体护坡工程,实施洪泽区苏北灌溉总渠右堤除险加固工程。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级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续建淮河出海航道(红山头至京杭运河段)整治工程。建成348省道跨京杭运河特大桥。

  项目助推 一条发展的河

  历史上的淮安“因运而兴、因运而盛”,现在的运河依然是助推淮安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之一。

  当前,项目建设有为有位。方特主题乐园落户洪泽,板闸遗址公园开工建设,中国漕运城、清江浦1415街区等里运河文化长廊重点文旅项目持续实施。马头、蒋坝等运河特色小镇建设初见成效,顺利通过省对淮安市文化高质量个性化考核。在“智创淮安”文创大赛设置运河文创开发专项赛事,形成一批运河文创产品。谋划推进中国水工科技馆等特色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一批运河主题文化旅游线路。

  菊花规模化种植

  未来,助力经济发展高质量。立足淮安特色运河文化和资源,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因地制宜,将文化嵌入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古今汇合、产业融合、城乡整合,在全国“千年运河”文旅品牌中,树立淮安样板。项目化建设一批重大文旅工程。持续推进里运河文化长廊系列重点文旅项目建设,选址筹建中国(淮安)水工科技馆,推动中国漕运城、板闸遗址公园等PPP项目实施建设,推进河下大桥——友谊桥慢行系统人文景观工程建设,统筹推进滨河大道西延段、清江浦1415街区四个标段建设,加快御码头美食街片区房屋征收扫尾。推进西游记文化体验园建设步伐,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及部分设备安装。启动华强方特“熊出没”主题乐园建设,打造复兴之路文化创意示范园。推进清晏园古建筑保护修缮,建成水利科普馆。精细化打造一批运河旅游线路。加强大运河淮安段沿线旅游资源统筹和功能提升。完成清晏园、古淮河、天泉湖等国家水利风景区复核。推动华强方特文创基地列入省级重点旅游项目。支持明祖陵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依托马头古镇特色运河文化,启动国家级景区创建工作。引导各县区聚焦资源禀赋,打造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特色化培育一批创新融合业态。举办第五届“智创淮安”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设置大运河文化创意设计赛、“老字号”企业定制赛,加强孵化引导,推进特色运河文化创新落地。以西南化工区搬迁为契机,利用老厂区打造一批工业展览馆、文化创意园,培育工业设计、工业美术、工业创意等新业态,支持发展“千年淮盐”等工业旅游项目,建设中国淮盐文化博物馆。在洪泽湖古堰、河下古镇等景区植入非遗大师工作室(工坊)、非遗传习所、非遗技艺表演等项目内容,打造一批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沿运河布局发展“特优高效种植、特种绿色水产、特色生态休闲”等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培育一批主题创意农园,支持“淮安大米”“盱眙龙虾”“洪泽湖螃蟹”等区域公用品牌培强壮大。

  融合交流 一条共享的河

  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过程中,淮安一直坚持共享的理念,将运河的作用不断放大,助力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当前,公共服务能力新提升。滨河大道建成通车,里运河文化长廊慢行系统、人文自然景观、滨河绿化带等工程全面完成,实施城区河道整治及疏浚工程,运河两岸交通微循环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能力得到新提升。

  南水北调东线金宝航道整治工程

  未来,精心绘制建设蓝图。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思路,落实“多规合一”理念,制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施规划,发挥大运河连线织网、融会交流作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科学制定规划。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总基调,贯彻“以文化引领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在全面承接国家和省规划基础上,立足淮安工作实际,统筹“一区两带”重大战略,科学制定淮安市实施规划,明确建设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路径措施,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厚植人文底蕴,放大资源优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积极对接争取。围绕“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功能定位,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谋划一批重特大项目,主动先行先试、积极对上争取、释放政策红利。建好用好大运河文旅基金,整合调动社会资源,广泛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强化工作保障。设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经费,统筹利用好淮安市级文物保护、旅游、水利、生态环保等各类专项资金,保障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效开展。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落实中央和省规划精神,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加强大运河沿线空间管控和资源统筹。

  (来源:淮安新闻网 编辑/张泉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