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网贷公司的那些猫腻,一伙人因这事在仪征被公开审理

2019年09月07日 15:51:44 | 来源:扬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最近总是接到小额信贷公司的推销电话,他们不仅知道我急需用钱,还了解我需要贷款的数目,我怀疑自己的信息被泄露了……”今年以来,仪征警方接到多位市民的报警。报警人感到困惑,自己的个人信息是怎么泄露的?在警方的严密布控下,17人组成的犯罪团伙被抓获,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黑色利益链也被斩断。近日,仪征法院公开审理了这起案件,洪某等17人因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受到法律严惩。 

  揭秘陷阱 网贷公司有猫腻

  遇到手头紧却又急需用钱这种情况,有些市民会尝试网贷。不承想,看似轻松便捷的网贷,暗藏的陷阱不少。近年来,仪征部分市民就落入了这样的圈套。

  被告人洪某此前曾经营一家贷款公司,为了寻觅“顾客”,洪某曾向他人购买过个人信息。洪某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实在无以为继,便关闭了贷款公司,但他想到了另外的赚钱方式:售卖公民个人信息。

  洪某发现,个人信息可以转卖给很多人,可谓“一本万利”。他和老相识封某商量,于2017年底开始窃取、售卖公民个人信息。洪某介绍,他们安排了外地一家信息公司的程序员胡某、孙某编写了“花不尽”“秒下款”等虚假网贷页面,获取登录网页的公民个人信息。在这些虚假网贷页面中,洪某声称拥有四家小额贷款公司。实际上,这些贷款公司均未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

  轻轻松松就能申请到贷款,不少受害人信以为真。“先后有多人登录网贷页面,登记注册了信息。”洪某说,他们通过后台预留的程序顺利窃取公民的个人信息,之后再招揽业务员宫某、田某等人使用微信、QQ等联系用户,以每条人民币4元左右的价格出售包含姓名、年龄、手机号、微信号、QQ号、芝麻分等内容的公民个人信息。 

  被害人李女士回忆,“申请后没有下文,但我却接到一些陌生电话。”不仅是李女士,仪征当地先后有多位市民收到小额信贷公司的推销电话,对方竟能准确报出他们需要贷款的数目,受害人发现信息泄露后向仪征警方报案。

  自食其果 17名被告人受到法律制裁

  案发后,当地警方根据线索很快斩断了网站制作、链接推广、销售信息三个层级的黑色利益链条。据被告人洪某交代,他们利用虚假链接套取公民个人信息,再转手卖给他人,满足一部分人的市场需求。因为他们提供的信息准确,成功率高,2017年底至2018年6月间,这伙人的获利超400万元。

  洪某等17人先后归案,他们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被检察机关移送起诉。

  近日,仪征法院对此案宣判:洪某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万元。封某犯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10万元。其余15名被告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缓刑、拘役并处罚金等刑罚。

  怎样才能规避风险呢?法官提醒市民,在浏览网页时,遇到零担保、零抵押、免手续费、低利率、最快6小时放款等网上贷款信息时,务必要提高警惕,这些网站很有可能就是“钓鱼”网站,不仅贷不到款,还会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法官还提醒市民,平时要注重保护个人信息,不要将电话号码、身份信息等个人信息随意泄露给他人,防止被不法人员利用,一旦遇到侵权情况,应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另外,喜欢“晒”生活的市民不要在社交媒体上透露详细的个人信息,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来源:扬州日报 编辑/张泉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