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过孟良崮,打过抗美援朝!扬州93岁老兵写了10多万字“战地日记”

2019年09月06日 11:33:00 | 来源:扬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昨天,记者来到扬州贾庄南巷93岁的张枫梧老人家,老人拿出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写的《战地日记》和一方祖国慰问团的丝巾,还有一本厚厚的新闻报道,“这就是我家的传家宝,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后辈知道新中国诞生的来之不易!”张枫梧说。

  16岁偷偷跑出家参加新四军

  1939年底,日本鬼子来了,扬州城里的人纷纷逃到乡下。家住黄珏镇的张枫梧,亲眼见到鬼子白天持枪强奸妇女。鬼子在黄珏焦庄设立了据点,把十几户居民都赶走了,砍掉了观音寺几棵大树,筑地堡、挖壕沟,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当时黄珏是江都县第九区中心,本是繁华集市,却变得冷冷清清,生活在在屈辱和惶恐之中。

  1943年初秋,16岁的张枫梧在街上看到两个新四军模样的陌生人,当即回家拿了双布鞋,跟着他们跑了,一直跑到黄珏西边陈二房。晚上母亲和舅母找来了,张枫梧躲起来硬是不见,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3年10月,张枫梧参加黄珏区队,区队当时只有30人左右,区队长是王玉有。当年冬天,成立了甘泉支队,不久又进行了整编,张枫梧参加了甘泉支队路北大队四六连。由于人瘦小,连枪都扛不动,只能帮机枪手拿预备筒,当机枪打得发烫的时候,重新更换一根枪管。

  西来庵战斗的枪声,至今还响在张枫梧的耳边。“当时甘泉支队越过扬天公路,夜袭黄珏镇南首西来庵伪据点,这里驻守有一个连,激战不到1小时,俘虏70余人。战斗中,冲在最前面的支队参谋张凤挺不幸中弹牺牲,六班长爬上屋顶准备向屋内投掷手榴弹时也中弹牺牲了。”张枫梧说,夜袭西来庵一战,打出甘泉支队的威风。

  写了10多万字“战地日记”

  后来,甘泉支队政治部主任把瘦小的张枫梧带到了机关,他在机关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经常把一些感兴趣的事记下来,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当时记者来采访,看了他的日记,采写了两篇文章,其中一篇是《请日本鬼子吃大西瓜(地雷)》。首长和战友们看到这两篇新闻报道,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1949年前,我一直生活战斗在连队,参加大小战斗不计其数。”张枫梧回忆道,解放战争初期,从苏皖北撤山东之后的一段时间天天打仗,涟水保卫战、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他全都参加了,九死一生。“在孟良崮战役中,我连攻打半山腰一块凹地,三排长负伤了,连长命令我代理三排长,我接过一支冲锋枪,喊了一声‘冲啊’!扣动扳机‘嗒嗒嗒’扫向敌人,带领全排一直冲到山顶。战斗结束后,还看到了国民党74师师长张灵甫的印章。 ”

  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张枫梧是24军后勤部通联干事。别看张枫梧只读过几年私塾,却是军中有名的“秀才”,他的文章被刊登在《人民日报》《志愿军一日》等许多报纸杂志上。经常在前线采访,张枫梧写下了许多珍贵的“战地日记”,前后达10多万字。 日记中写道:“由于时间仓促,当年我们赶赴朝鲜时,都穿着单衣,许多战友被朝鲜漫天大雪冻伤。”“同住在一个山洞里的战友,顷刻间遭轰炸牺牲了80多位。”“有一次,我穿着皮衣、裹着棉被,背着100公斤重的子弹爬山,送到上甘岭时,腿都冻肿了。”

  革命经历写成家书开导儿子

  1956年,张枫梧复员回到邗江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张枫梧的大儿子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82年毕业后自愿分配到连云港工作。那里条件艰苦,儿子一时不适应,老人就将自己的革命经历写成家书开导教育,使得儿子长期安心扎根连云港。

  打开30多年前的这封普通家书,张枫梧老人在信中写道:“这次阅了你的来信,我有一点感觉,你到连云港时间不长,人地生疏,有点不习惯,这是很自然的,也是我预料到的。时间一长,慢慢会好的,甚至会热爱那里的一切。我16岁参加革命,吃那么多的苦,跑遍半个中国,没一处不为我所爱,特别是山东的胶东,浙江的浙东,至今仍使我留恋……要知道,没有现在的苦,哪有将来的甜。战争年代,我吃的那种苦,儿是永远体会不到的。我们在行军途中,大地作纸,树枝作笔,学习文化。跑了几十里路,到达宿营地,背包一放,就地坐下,双膝当桌,写起文章,编辑油印小报,乐呵呵的。你刚工作,两人一间宿舍,每人配一床一凳,能坐在床上写信,我看不错了。我们北上山东以后,成年累月没有澡洗,冬天人人身上生虱子,身上痒死了。这种日子过了四五年,终于熬过来了。你现在只需跑几十分钟能到浴室洗澡,而且又是个很有名气的‘碧波池’,真很不错了。希望你正确对待生活的小事,看到光明的前程。”

  (来源:扬州晚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