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溧阳博物馆获悉,常州溧阳市民左春明8月21日捐赠了2本线装手抄古籍医书,希望通过博物馆找到高人,“发掘”和“点评”医书的真正价值和用途。8月30日,记者多方辗转联系,来到了左春明家中,听他讲述这2本手抄医书背后的故事。
从岳父家继承古医书
左春明,今年已经75岁了,手抄医书是他的岳父方家所有,里面记载的医术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1975年,左春明与方娜娟结婚。1976年,岳母潘秀珍把方家的医术传授给左春明。
左春明介绍:“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岳母自身能力突出也开明,从方家继承了这本医书后,通过方氏祖传医术行医诊病,救治了很多患者。在女儿结婚后,岳母觉得我为人十分厚道,又毕业于省溧阳中学,文化知识水平高,就先与夫人的姑姑方梅珍商量,后来又与我们商量,便决定把医书传给我,让方氏的医术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因为身处一个特殊的年代,自己跟着岳母在医书上仅学到一些皮毛之后就中断了学习,之后也没有能够继续,但我从此就把医书当成了宝贝,一直拿盒子封存着它。”
左春明告诉记者,很多年过去了,自己的岳父和岳母已经相继过世,因为晚辈对这种医术并不感兴趣,所以也没有勉强他们去学习,但自己毕竟已经70多岁了,很想让这套医书传承下去,能给后人以启发。这中间也耗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
溧阳市市长支招帮圆心愿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来事情发生了转机,在2017年11月13日的《溧阳时报》上,我看到了记者采写的文章《江苏省中医院溧阳分院理事会、监事会成立》,里面提到了溧阳市市长徐华勤担任江苏省中医院溧阳分院理事会副理事长的消息,我的希望又被重新点燃了。”说着,左春明从自己的箱子里翻出了珍藏的2017年11月13日的《溧阳时报》。记者看到这张报纸被左老先生里三层外三层小心翼翼地包裹着,因为翻看次数过多,报纸有些褶皱,但总体样貌十分完整。
“后来我又去找徐华勤市长。徐市长见了我,在得知我的心愿之后,随即让博物馆着手处理此事。于是才有了8月21日,我到博物馆捐赠的故事。”说到这里,左老先生开心地笑了,那种笑是如释重负后开怀的笑,也是心愿了却后激动的笑。
博物馆将深挖文物价值
记者随后又来到市博物馆,见到了这2本手抄古医书。记者仔细翻阅医书时发现,书上不仅记载有药方文字说明,还配有插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当时方氏喉科的高超医术。此外还针对不同门类的疾病,囊括了不少药方,病理和用药方法等都写得很明确详细,每个药方的落款处都还有“可继堂记”的章印。
通过医书内容的辨认,我们确认了这两本医书成书时间在晚清时期。这2本手抄医术古籍除了封面因为年代久远被虫蛀之外,总体来说保管完善程度比较高。
溧阳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曹昕运告诉记者,据溧阳县志记载,清末民初,溧阳中医以私人开诊所为主,从医人员主要为祖传,师从中医。其中就提到了当时溧阳有名的喉科医生方俊臣,诊所位于西门曾家巷,曾治愈不少疑难杂症病人,还设馆收徒为溧阳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才。
“这套集子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单单是抄录,其中还加入了不少自己整理的古方和心得,有自己的见解,所以不论从科学价值还是文物价值上看,都有较高的收藏和研究意义。” 曹昕运表示,该馆后期将继续整理和研究相关史实资料,并邀请专家进一步挖掘手抄医书在中医研究和临床方面的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
(来源:溧阳时报 编辑/徐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