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是市井气最浓的地方,脏乱差、功能单一,可能是大家对菜场诟病最多的地方。但在南京江北新区,一家家时髦的菜市场不仅让中老年顾客耳目一新,甚至还征服了不少年轻人,有些菜场还成了网红打卡地。
有人说,想要了解一座城市,三天就足够了。用一天时间,逛逛博物馆和老建筑,了解城市的历史积淀。再用一天时间,在市中心繁华处溜达一圈,感受这个城市的现代生机。最后一天,去菜市场转转,那里,最有当地生活韵味。
前几天,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正式揭牌,南京片区共39.55平方公里,全部都在江北新区。乘着自贸区的东风,记者这次带大家逛逛南京江北新区的菜市场。这里,正在打破人们对菜场的固有印象。
江北菜场新故事:消费者、摊主、菜贩的变与不变
清晨五点半,金土地菜场里,90后大学生摊主李建英已经忙活开了。她正在整理刚刚上新的蔬菜,会计专业毕业的她,有着独到的生意经。像丝瓜一类的长条形蔬菜,李建英会把它们稍往外放一点,这样看起来比较整齐。有叶的蔬菜,比如芹菜,就会把叶尖朝里,根茎朝外,方便自己整理。
除了在菜品布置摆放上用足功夫,李建英还会给顾客准备一点小赠品:“小葱、香菜这种本来就属于配菜,单独一根两根也不好卖,顺便搭点配菜,做饭也比较方便。”
隔壁的猪肉摊上,摊主朱师傅也分切好了各种猪肉。在肉品陈列上,他可是花了不少心思,不同部位的肉,分门别类码得整整齐齐,“这是前腿肉,这是里脊肉,这是肋排,后腿肉一早就卖光了。”朱师傅笑着说,“顾客来了一目了然,想买什么买什么,一点也不费事。”
三分钟现场检测农残,智慧便民,让居民吃得放心
在这里,不光买菜方便,也能吃得放心。菜场入口处的大屏和摊位前的小屏幕上,滚动显示着市场内各类菜品的农残检测情况。
用手机扫描摊位前显示屏上的二维码,菜品价格、农残信息、摊主信用等级等信息一目了然,还能直接线上支付。
如果顾客还是不放心,菜场还可以现场检测,三分钟就能出结果。记者现场摘取了一些蔬菜样品,送到检测处。果然,三分钟就显示了检测结果——阴性,也就是说,随机选取的样品农残均不超标。
肉类同样如此,猪肉摊主倪师傅说:“我们进货前有三道检疫,市场还每天给我们检疫。”不仅如此,菜场内还安装了6台中央空调,在炎炎夏日确保市场内的肉类不会在短期变质,让大家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居民把它当“游乐场”,摊主对它充满信心
作为南京市首家一站式市民生活服务中心,这里有机结合了超市、美食广场等功能。金土地菜市场辐射周边6个小区约10万人口,入住人群以年轻人为主,因此,菜场设计上,更多地考虑了年轻人的需要。
附近居民司女士告诉记者,原来这里没有菜场的,生活上各种不方便,“现在有了菜市场,还可以带孩子来玩,楼下可以玩,楼上可以买菜,感觉就像逛游乐场。”
在90后大学生摊主李建英看来,虽然这个地方暂时不会像新街口那么繁华,但是交通等各方面都在发展,“我觉得它会有发展前景的。”猪肉摊主朱师傅也表示十分有信心,“这里一两年以后一定非常好。”
改造好的新菜市场:摊主走心 顾客舒心
逛完了一家新建的菜场,再来一起看看老旧市场改造出新的江北新区华农中心菜市场。这家菜市场的水产区地上干干净净,没有一滴水。在卖肉的摊位,记者用纸巾擦拭了一下,案板上没有一滴油。一名摊主地说:“我虽然是个体户,但是要把集体经营好。”
每天,摊主刘富萍都要在这里忙活十来个小时,几乎把这里当成了家,在她心里,“只有创造好的环境,客人来了才会觉得舒服。”
而这家市场里的蔬菜陈列简直就是艺术品,每一种蔬菜都被摆成了花朵的造型。摊主杨燕是小组长,她不仅要陈列好自己的蔬菜,还要给每位新进驻的摊主培训。大家好才能一起好,这也是江北新区菜场统一治理的新模式:商户自己管理自己。
改造中的旧菜市场,期待让摊主坚守
位于江北新区的泰山庙菜市场共计5000平米,目前正在施工改造中。
菜市场正在建设,但仍然有一些摊主在坚守,他们也更加期待着这里改造后焕然一新的场景。
一位摊主已经在这里做了20年生意,得知这家菜场要改造,很是高兴。看到施工规划图和建成后的效果图之后,他更有信心了,“以后卫生条件提高了,鱼是鱼肉是肉,要不这么大热天我们还坚持呢。”
目前,江北新区现有农贸市场34家,全年力争完成16家市场的改造提升工作,市场提档升级率达到80%以上,将彻底改变江北农贸市场脏乱差的情况。
利用高度智慧化的手段,食品药品的监管功能和工商功能整合在了一起,真正实现了市民服务中心的概念,在江北新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张毛看来,菜市场“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卖菜的场所,而是一个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记者走了很多菜场,从中发现了很多管理上的小细节,良好的市场管理机制激发出了人们一种积极昂扬的状态。当摊主见面第一句是“阿姨您好,阿姨您要来点啥”时,这种熟络就给了人有一种亲切感。人间烟火气,最是暖人心,菜市场是一个城市最接地气也最鲜活的所在。
(江苏城市频道/葛婉春 孙健 江苏广电南京中心站/杨威 张鑫 编辑/郭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