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到2019 徐州一家三代人的公交情怀

2019年08月29日 07:43:09 | 来源:无线徐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忆往昔,因为热爱,他们走进车间,钻研生产技术;走上讲台,执起教鞭育人;投笔从戎,全力保家卫国;投身舞台,演绎五味人生。看今朝,因为理解,他们继承父辈的衣钵,接续奋斗。时代在变,但情怀始终在传承。70年荏苒,几代人的初心与担当,时光知道,祖国知道。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让我们一起寻找各行各业的亲历者、传承者,聆听他们薪火相传的故事,感受祖国的伟大变迁。今天我们要为您介绍这样一个故事,一家三代十八口的公交情怀。

  这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名叫赵秀兰,今年已是98岁高龄。老人说,家里一共有四十多口人,有十八人先后进入了公交公司工作。尤其是过世多年的老伴王泰福,还是徐州公交的创始人之一。赵奶奶说,1958年时,老伴被调到了刚刚成立的徐州公交一路车队,并有幸成为第一趟公交车的驾驶员。当时整个公司也就十多个人,六台车,线路也只有从现在的矿务局到老东门附近的一条线路,四个车站。

  赵奶奶说,那个年代能开公交车的司机很少,因为找不到人替班,老伴经常连续工作二十多天都不能休息。而且当时徐州公交用的是车上顶着煤气包的老式客车,司机不但得会开车,还得懂修车,所以工作起来非常辛苦。一直到1960年以后,公交公司的规模慢慢发展壮大,老伴才逐渐从一线的驾驶岗位上退了下来。

  回忆起那个年代的故事,赵奶奶声音有些哽咽,老人有四儿七女十一个孩子,当时的生活比较困难,但公交公司给了他们家很大的帮助。老伴年轻时曾多次交代,希望孩子们长大之后,都能到公交工作,并且一定要爱岗敬业,尤其是对待公交车,要想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遵照父亲的希望,驾驶员、售票员、维修工、调度员,王家的十一个子女,先后进入徐州公交工作。就算是找对象,不少也找的是同事。像王家小十一、最小的闺女,一路车售票员王维轩,找的就是同一个车组的驾驶员刘根生。刘师傅1975年参加工作,开的就是一路车“大通道”。

  刘师傅刚工作时,徐州公交也只有一到七路七条线路。虽然为了增加运力用的都是“大通道”,但一到上下班高峰期,还是经常人满为患。

  “车要进站了,注意安全,靠边让让!”如果您是一名七零后、八零后甚至九零后,时隔多年再见到这种售票员敲打车厢的情景,一定会感觉非常亲切。王家小十一王阿姨自从1980年参加工作以后,就一直从事售票员的工作。谈起自己的工作经历,王阿姨说印象最深的就是1994年前后,徐州公交实行无人售票,一度让售票员们有些措手不及。至今,王阿姨还保存着一张“无人售票车服务员”工作证,因为当时市民不习惯无人售票,售票员们变身服务员,提醒市民主动投币。

  自从一路车改了无人售票以后,刘师傅两口子也先后换了岗位。时隔多年,当刘师傅再次回到一路车的车场时,感慨良多。尤其是当他左手摸到方向盘,右手就下意识的去找档杆时,才意识到现在已经是纯电动公交车,早就不是当年的大通道、汽油车了。刘师傅说,以前开车的时候,腿边就是引擎盖,夏天能把人热得起一腿痱子。冬天又因为车厢四处漏风,能把人冻得腿脚发麻。现在线路上跑的都是空调车,冬暖夏凉,真是今非昔比。

  现如今,刘师傅的儿子刘沙沙也于2015年进入了公交公司工作。刘沙沙说,小时候他在引擎盖上睡过觉,售票台上写过作业,从小就是在公交车上长大的。

  刘沙沙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做了一名公交车维修工。每天从下午5点半工作到半夜11点,平均一天要为10到20台车完成日常检测、保养。尽管工作比较辛苦,但刘沙沙说和父亲相比,已经轻松了很多。毕竟以前父亲修的是汽油车、柴油车,大部分检查工作还是得靠经验,凭手摸靠眼看。往车下一钻就是一两个小时,爬出来以后一身油污。

  而他参加工作以后,修的都是天然气车、混动车以及纯电动车。接上行车电脑以后,机油压力、温度,冷却液温度,各种数据在电脑屏幕上一目了然,非常便捷,一辆车快检只要5分钟左右,这是以往的维修工难以想象的。

  刘沙沙说,如果将来自己的孩子也想加入徐州公交,他肯定会全力支持。希望他们家和徐州公交之间的情怀和纽带,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风雨兼程六十多年,不光是王家人,徐州公交也一直在紧跟新中国的前进步伐蓬勃发展。徐州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冯陆陆介绍说,目前公交公司共有员工五千三百余名,运营车辆两千二百台左右,75%都是空调车。共有二百零三条运营线路,线路的长度达到了四千二百六十公里。

  (来源:无线徐州 编辑/徐金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