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高考之后,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这里不仅有温暖的回忆,更充满理想和希望。炎炎夏日,小编收到了一份来自淮安学子的表白,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吧。
行走在时光的印记里
当看到新一期的“万名大学生看淮安”活动又在如火如荼地举行时,才惊觉时间已经与我隔了一个站台。我站在这头,眺望着过去,心头有一抹惘然却鲜艳的萌动。
今年初,我很荣幸参加了市团委主办的“万名大学生看淮安”活动。一路走走停停,认领着属于淮安人的历史记忆,建立着坚定的文化认同。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敞亮,我们为淮安的未来作序,淮安也用它的辉煌为我们的青春题跋。
清江浦记忆馆
屋顶上,高悬的名字被我们的仰望簇拥——天下粮仓,五省通衢,三教荟萃,漕运襟喉……一段段光辉的岁月在其中熠熠生辉。石码头,南船北马的交汇之地,吞吐着来来往往的繁华与昌荣,“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如昼”,舍舟登陆的人们在脚印里留下一枚枚火热的期望;古巷民宅,一笔一划勾勒着古老的风情,用青砖灰瓦平平仄仄地吟诵清江浦的前世今生。酒旗风起,饭馆飘香,孩子们的笑声把小巷一寸寸丈量,各色各样的店铺交织出清江浦最纯正的味道。墙上,青苔静默不语,一梦,却已千百年。
淮安名人馆
这里,有耳熟能详的名字。韩信、吴承恩、周恩来……他们是淮安的“人形名片”。
也有不甚熟悉的人物,被城市记住,却被世人遗忘,于是名人堂在此意义上建立。
刘采春,“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声如夜莺,歌遏行云,江南水里的每一缕涟漪都被她的靡靡之音撩拨;吴鞠通,温病大家,“去疾之功莫先乎药,济世之道莫大于医”,一本《温病条辨》济世救人,从阎王的手中又为人们抢下一块地盘;郭大昌,讷于言,拙于文,却深谙河工。母亲河抚养长大的人最熟悉她的心跳,治理黄河的灵感如同翻腾的水花。包世民《中衢一勺》中的治河方略里,至今仍闪烁着他一字一句口授时心系苍生的悲悯情怀……
在名人堂,我们是一枚枚承前启后的逗号。新的后来者,新的清江浦,从这里走出。
淮安市规划馆
进门,如换乘了一辆列车,先进文明的气息扑面而来。场景复原、幻影成像、裸眼3D,人类的智慧贯穿古今,将三联城、漕运之都、清江浦等元素从时光中打捞了出来;多媒体投影、沙盘模型、LED屏幕,虚实结合,物象相成,纳须弥于芥子,将运河文化长廊、高铁新区、西游记乐园、白马湖湖滨新区纷呈眼前;总规沙盘统领全文,县区展区展开分论点,声光系统润色语言的质感,于是淮安城市发展框架和远景构想被阐述得清晰明了。
名人故里,美食之乡,环保模范,卫生城市……一系列称号如盘旋的鸽群,旋转出道道优美的遐想;生态节点,生态廊道,生态片,落笔成点,泼墨成面,绿色的箭头指向清新的家园,波光荡漾的水域围起水天一色的蔚蓝梦想;铁路,陆路,水路,纵横交错,是大开大合的动脉静脉,是活力四射的毛细血管,笔墨横飞,颜筋柳骨,“若教临水照,字字恐成龙。”
原来,淮安一直在路上!
一天时间,我们去的地方很多,诸如江苏共创人造草坪有限公司,高铁商务区,青创空间等。我以前一直都觉得淮安不温不火的,直到参加了“看淮安”的活动才发现,是自己的眼界和格局太低,井中观天产生了错觉。春天将来,草色遥看近却无,淮安却早已不声不响地焕发出欣欣向荣之态,各类产业繁花似锦,向着明亮的未来整装待发。它未必是最卓越的,但其生命力却是最旺盛的。落红化泥,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独特的地理位置、巨大的经济潜力、合理的城市规划,都为淮安这片沃土积蓄了丰沛的肥力。
我们期待,也自信于淮安的远大前程,甘愿为之拼搏和努力。“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想这也适用于定义个人与城市的双向关系。
如今,半年已过,淮安又是一番崭新的容颜吧。夏天,草木葳蕤,一切都精神奕奕地旺盛着。
(来源:无线淮安 编辑/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