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坚仁细心雕刻,精益求精
留青竹刻的刻刀有十几把
在图案上勾勒
白坚仁收了个法国徒弟“裴迪恩”(中)
白坚仁的留青竹刻作品,兼顾艺术性和实用性
对于不少常州市民来说,白坚仁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白坚仁,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传承人,是留青竹刻一代宗师白士风的小儿子。
白坚仁从小热爱艺术创作。1980年,从部队退伍回家的白坚仁,便开始向父亲正式学艺,几十年如一日在父亲身边埋首苦学,对竹刻的痴迷加上自身悟性高,白坚仁深得竹刻艺术的真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传承着一派大师的“极致匠气”,他的作品刀法细腻、构思严谨,布局合理、飘逸潇洒。
8月10日,记者再次来到白坚仁的“青白斋”留青竹刻工作室,感受常州传统非遗的魅力。
走进白坚仁位于天宁区茶山街道的“青白斋”留青竹刻工作室,满是他这几十年来创作的作品。白坚仁说,从选竹子到雕刻成作品,他都是亲力亲为。
每年冬天,他会到安徽一带寻觅竹子,有时候就住在山上好几天,只为找到合适做竹刻的竹子。
白坚仁说,留青竹刻的制作需要极大的耐心。从画稿的绘制、铲底、修边,主体图案的深入刻画,一件作品的刻制过程是极其漫长的,需要对每个细节的精益求精,最终才能成就一件有艺术感染力的精品。中国的“工匠精神”,在此体现的最为生动。
艺术创作耗费时间,是一画一刻的精益求精,是对每个细节的追求极致。虽然一件优秀的作品都要花费数月之久,但是白坚仁每周却坚持抽出一定时间,上学校公益授课。10年时间,白坚仁义务为刘国钧职校、朝阳二小等学校授课近500节。“我既要有家族传承,又要有社会传承。”白坚仁说。
非遗的传承不仅仅局限在国内。5年前,白坚仁收了一位来自法国巴黎的“洋徒弟”裴迪恩,这也是常州留青竹刻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首位“洋徒弟”。裴迪恩已经陆续设计制作了40多件作品,技艺是一次比一次成熟。
“让更多人喜欢留青竹刻,让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白坚仁说。
(来源:常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