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研学成风尚,苏州娃娃学到了啥?

2019年08月18日 11:10:11 | 来源:姑苏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引力播

  暑期,苏州很多中小学校组织了海外研学活动,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英国、日本等成为热门研学目的地。孩子们在研学过程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技能?这是一场借着研学的名义开展的普通旅行,还是真实地对孩子成长起了作用?记者日前采访了苏城部分参与研学的学校和学生。

  目的地:日本

  刷了50分钟的锅 孩子们没“炸锅”

  暑期,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开展了日本研学之旅。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一些野外生存技能,更是在做饭洗碗的过程中,遭遇了小小的“崩溃”。

  景城学校赴日带队老师邱燕告诉记者,有一天,孩子们需要自己制作咖喱饭当晚餐,这个项目是日本小学生在三年级前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当时苏州的孩子们分成了六组,小组中每个成员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有人生火、洗菜、淘米、切菜,有人煮饭、清洁卫生等。不管是切洋葱时的呛眼流泪,还是生火时的满头大汗,孩子们均无怨言。然而真正的挑战在晚餐过后,当大家享用完美味的咖喱饭后,必须清洗餐具,包括那些已经被火熏得乌黑乌黑的锅子。日本老师的检查要求十分严苛,不能留下一点点污垢,甚至以“用白色的毛巾擦拭后不留黑渍才算过关”为考核要求。由于是火烤,锅底还留有厚厚一层污渍,孩子们一开始干得很欢快,但一次次返工让他们刷锅子刷到“怀疑人生”。

  “有一只锅,米粒已经被烤焦,顽固地黏在锅底,孩子们怎么刷都刷不掉,快哭了,我悄悄地帮忙,立刻被日本老师制止了。孩子们只能继续用手指扒呀扒,用钢丝球蹭呀蹭,当第九次送给老师检查时,老师终于竖起大拇指,孩子们欢呼雀跃。”邱燕告诉记者。

  小队员张展豪在谈到这段经历时说:“一只小小的锅,我们整整刷了50分钟,真的刻骨铭心,当时心态有点崩,但换个角度,这种精益求精、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精神,值得我们延续到生活和学习当中,这是整个研学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目的地:英国

  参观牛剑名校 树立起奋斗新目标

  很多学校在研学过程中,喜欢选择当地知名高校进行参观、学习,孩子们亲身感受了学术氛围后,也在心里悄悄立下了奋斗目标。

  园区第二高级中学的学生来到了英国牛津大学,他们在不同的班级开展了课程体验,从历史到细节、从发展到格局,大家对牛津有了更多了解。

  在一周的时间内,牛津的老师们分别以环保和塑料垃圾处理、商业及市场文化、性别政治为主题开展课堂。上午是理论知识的输入,下午是外出学习考察的输出,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学以致用。

  学生李邦琴谈到:“这次牛津之行,我们拜访了牛津大学最古老的学院——贝利奥尔学院,听了学术界的泰斗金性希关于人生哲学的讲座,令我印象深刻。我觉得我们都应该直面生活中的苦难,选择让自己幸福,以微笑得到快乐,而不是只为了那渺小的舒适区而沉溺于过去。”

  无独有偶,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的孩子们也去了英国,牛津和剑桥自然成为学生们最向往的地方。除此之外,英国无穷的艺术教育资源和氛围,让西附初中的孩子收获不少。

  在大英博物馆,同学们近距离欣赏了三千年前亚述王国的浮雕壁画,两千多年前埃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雕塑,一千多年前中国流传下来的稀有彩色绢本绘画,五百多年前德国艺术家丢勒送给葡萄牙国王的那只犀牛木板画和二十一世纪新颖时尚的摩登艺术品。这场远古文明和近现代文明的“对话”,成为同学们取之不竭的宝库。

引力播

  目的地:俄罗斯

  带着画笔走出国门 在城堡、乡村写生

  园区星湾学校美术老师徐宏泽每年暑假都会带领学校油画写生社团外出,今年,他把研学地点选在了充满艺术气息的俄罗斯。孩子们在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画廊看到了平时临摹印刷品上的原作,对着原作写生,倍感幸福。“吴优看到了自己临摹过的鲁本斯原作,陆未一找到自己临摹过的画,对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学们看到了喜欢的伦勃朗,激动万分。”谈到这次俄罗斯之行,徐宏泽回忆满满。

  在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对方还为星湾学校的油画写生社团颁发了交流证书,从此建立了更多艺术往来的可能。徐宏泽带着孩子们看了俄罗斯最美的风景和城堡,还在俄罗斯童话般的小镇里尽情写生,大家对未来的艺术之路有了更坚定的追求。

引力播

  目的地:新西兰

  不会做家务的孩子变成“劳动小能手”

  园区星洲小学的孩子们离开父母一个月,去了新西兰研学,住在当地人的家里。除了学习、参观,大家收获最大的就是掌握了很多生活小技能。

  张光远说:“我在住家妈妈那不仅学会了做家务,还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生日那天,我帮忙打扫了浴室、洗了车,以前在家我可是连洗碗都不会的。晚餐的时候,住家爸爸妈妈都消失了,原来他们偷偷去为我做生日蛋糕了,这份情谊让我感动,他们超强的动手能力也让我惊讶,回来后我一定要学会更多生活小技能。”

  对于十来岁的小学生来说,离开父母一个月独立生活,是个不小的挑战。大部分孩子在一个月时间内都学会了最基本的整理房间、做饭、打扫卫生等,还经常帮忙住家父母洗车、修剪花草,忙碌的生活减少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回到苏州,父母都感慨那个不做家务的孩子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劳动小能手”,不仅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还掌握了烘焙、手工、修理家电等复杂技能。

引力播

  身临实境的感受比课堂说教有效多了

  邱燕说:“我觉得十天的研学生活,孩子们最大的成长,就是学会了独立自主。日本老师时时刻刻都在传递一种理念——尊重每个人,不给别人添麻烦。比如在日本进入厕所要换拖鞋,起初我们的孩子们出来后都是鞋头朝外,但为了方便后来者,他们学会将鞋头朝里摆放。这些小细节可以看出,孩子们不仅能照顾自己了,还开始为他人着想。在异国他乡感受教育氛围,比课堂上老师唠叨几节课都有效。”

  园区二中老师郝建议说:“研学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际感受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这次在牛津,我们观看了一个BBC的纪录片,生动的画面让孩子们瞬间了解了塑料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如今上海等城市已经实行了垃圾分类,原本大家觉得这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如今同学们都认为应该做好垃圾分类,减少对塑料制品的使用,增加可回收材料的购入,创造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污染问题,这是地球上每一个人的责任。”

  (来源:姑苏晚报 编辑/汪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