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就有一位从事刻瓷研究,
首创汉画像瓷板雕等技法的手工艺人,
他叫王广明,
他创作的两汉文化大理石雕刻、瓷盘雕刻、
瓷刻脸谱、牡丹富贵图、富富有余等作品
深受国内外友人的欣赏并被收藏,
多次在国家、省、市各级比赛中获奖。
“叮—叮—叮”,紧凑而有节奏的声音回响在静谧的小巷……循声而去,一个弯着腰的背影进入视线,走近细看,他身旁是琳琅满目的刻瓷作品。有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有飘逸灵动的仕女图,更有可爱俏皮的生肖图案,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徐州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出行图……
对于刻瓷,虽然陌生,但是走进王广明的工作室,却似打开一扇神奇的艺术传送门。刻瓷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艺术,创作时要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画、凿镌各种形象和图案,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20年前,在一次博览会上,
王广明认识了一位山东的刻瓷老师,
他一下子就被刻瓷这门技艺所吸引。
“我自小喜欢临摹,和其他人相比,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既会影雕,也会石雕,所以经过规范、系统的学习,我很快就掌握了这门技艺。”
进门容易,可是要精益求精却没有那么简单。
刻瓷难就难在对“线条”的掌握上,力度、角度、密度,下笔时该怎么把握?王广明说:“一个作品的灵魂就是这些线条,下刀的力度和角度都特别有讲究,深浅的不同会影响到作品的立体感,流畅度又会影响到作品的活力。”在他的作品中,黑釉盘上每一根线条都清晰异常、密而不叠。
随着刻瓷技术的提高,
王广明开始关注刻瓷的内容,
他将目光锁定徐州特有的汉画像石。
“两汉文化是徐州特有的文化,汉画像石更是用一种艺术的手法再现了古人的所见所想,如果能将徐州的汉画像石上的图案刻在瓷器上就太好了。”想到就要做到,王广明开始了创新之路,如今他成为首创汉画像瓷板雕等技法的手工艺人。
刻瓷技艺还有一大难就是它不可更改的独特性上,每一刀下去都要求十分精准。在王广明的工作室里,只见他在黑釉盘上快速拿笔勾勒出轮廓,再用刻刀一刀刀雕刻出轮廓线,经过反复三四遍的润色、雕琢,很快一幅牡丹富贵图的雏形就得以呈现。王广明说,这件刻瓷作品远远没有结束。
刻瓷工艺难度大,过程复杂,往往需要花费数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而且雕刻时产生的飞尘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所以学刻瓷容易,学好刻瓷却需要个人的坚持和努力。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刻瓷,王广明充当起了刻瓷艺术的义务宣传员,他走进学校开课授艺,最多的时候一期能达到120人。
“对我而言,刻瓷更教会我一个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人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一件事,就刻瓷而言,掌握工具和方法固然重要,但离开韧性则无从谈起。”王广明说,“人活一辈子,就应该有一个追求,走一条不后悔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