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公布 江苏籍作家徐则臣榜上有名

2019年08月16日 16:06:4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16日揭晓,经过六轮投票,最终产生了五部获奖作品: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牵风记》、徐则臣《北上》、陈彦《主角》、李洱《应物兄》。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遗愿,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及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只评字数在13万以上的长篇小说。因李嘉诚先生的赞助,自2011年起,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

  今年的茅盾文学奖,来自江苏东海的“70后”作家徐则臣的作品《北上》成功当选,徐则臣本人成为茅盾文学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同时,他也是继毕飞宇、苏童、格非之后,第四位斩获茅盾文学奖的江苏籍作家。得知获奖消息时,徐则臣正在上海书展中心活动区为新作《从一个蛋开始》签售。有读者当面祝贺他获得茅盾文学奖,他微笑表示谢谢。


徐则臣在上海书展

  最年轻的茅盾文学奖得主是这样炼成的

  徐则臣,1978年出生,江苏东海人,中国青年作家。

  中学时期,徐则臣的志向是学法律当律师,可命运却开了个小玩笑,高考的发挥失常使他阴差阳错考入了淮阴师范学院的中文系,走上了文学这条道路。大一的时候,他爱上了阅读,并立下了当作家的志向。两年后,拿到了学校培训名额进入南京师范大学进修。毕业后,徐则臣教了两年书,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作家曹文轩。2005年,他于北大硕士毕业后入职《人民文学》杂志,现任杂志副主编。

  也许大家对这位青年作家并不那么熟悉,但早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前,徐则臣就已蜚声文坛,其部分作品更被译成德、英、荷、日、蒙等外语。

  2005年,徐则臣斩获写作生涯的第一个奖项:第四届春天文学奖

  2008年,他参与编剧的《我坚强的小船》更获好莱坞AOF最佳外语片奖,成功把作品进一步国际化,带给世人欣赏。

  在国内有名的四大文学奖中(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徐则臣早已将其中之二收入囊中:2014年凭借作品《如果大雪封门》和《耶路撒冷》分别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及老舍文学奖,得到了国内作家梦寐已久的荣誉。如今,徐则臣再凭《北上》斩获茅盾文学奖,成绩骄人。

  《北上》是一场寻根之旅 每个细节都有迹可循

  这次的获奖作品《北上》是徐则臣花了4年时间写成的,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小说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

  徐则臣说:“我希望能够呈现出一条比较完整的运河。再伟大的一条河它也不会说话,运河如何,运河的故事如何,要通过生活在河边上的、以及和它有关系的一群人的故事展示出来。我也想琢磨一下,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运河;生活在运河边上的那些人,这些年跟运河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

  《北上》的成功是岁月积淀的结果。徐则臣的生活没离开过运河,他出生在江苏东海,他所读的中学校门口就是江苏最大的一条运河——石安运河。成年后的徐则臣在淮安生活过几年,大运河从这里穿城而过。他曾说过他写《北上》可以说是写了快20年,在20年前写下第一篇关于运河的小说时,他就已经算在写《北上》了。

  为了写好《北上》,建立对京杭运河的整体感,徐则臣从2014年开始决定重走运河,通读有关运河的资料。

  对于《北上》这部作品,他曾说:“写得非常困难,写得我都累死了,做了很多田野调查,从杭州一直往北走,走到北运河的终点,断断续续全走过了。”除了田野调查做得仔细外,他在4年之间认真通读的书本不下60本,随手翻阅的书籍和浏览的影像数据甚至有更多。

  据了解,仅仅是为了写对书中一部1900年的照相机,徐则臣就把整个相机的发展史查阅了一遍,甚至他对当时一个鸡蛋在扬州卖多少钱,转到无锡卖多少钱都颇有研究。

  事实证明徐则臣的努力没有白费,早在摘得茅奖之前,《北上》就已经斩获2018年度“中国好书”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正是徐则臣的悉心揣摩和调研,使得《北上》成为一本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的优质大作。

  细数茅盾文学奖中的“文化苏军”

  在文坛,其实江苏一直不乏人才,在近两届的茅盾文学奖上,江苏的作家更是大放异彩。

  毕飞宇,第一个荣获茅盾文学奖的江苏作家。作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他,在2011年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上凭着长篇小说《推拿》在多部优质小说中脱颖而出。


毕飞宇与《推拿》

  四年后,又有两位江苏作家夺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他们就是与毕飞宇同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的苏童和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刘勇),两人分别以《黄雀记》及《江南三部曲》征服评审的心。


苏童与《黄雀记》


格非与《江南三部曲》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已揭晓,祝贺获奖者,就让我们在细细品味作品的同时,期待下一个四年,再下一个四年......

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及作家简介  

  获奖作品《人世间》 作者:梁晓声

  1949年生人,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市,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获奖作品《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区——共乐区为背景,刻画了从这里走出的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

  获奖作品《牵风记》 作者:徐怀中

  1929年生,原籍河北,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其获奖作品《牵风记》以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为历史背景,既有对战争、人性的深刻思考,也有人与大自然神奇关系的体现,亦真亦幻,拓展了战争文学的创作空间。

  获奖作品《北上》 作者:徐则臣

  1978年生人,出生于江苏东海,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中国青年作家。其获奖作品《北上》以各个运河人之间原本孤立的故事片段,拼接成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从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来讲述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获奖作品《主角》 作者:陈彦

  1963年出生,陕西省镇安县人,一级编剧,中共十七、十八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获奖作品《主角》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寓意深远。

  获奖作品《应物兄》 作者:李洱

  1966年生,原籍河南,现为《莽原》杂志副主编。其获奖作品《应物兄》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知识者的言谈和举止,植根于传统,实现的却是新的诗学建构。

  (本文内容来源/ 扬子晚报,文艺报,劳动观察;编辑/唐颖心 王烨)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