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公布,十部候选作品中三部出自江苏籍作家之手

2019年08月13日 19:35:2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昨天(8月12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中国作家网发布《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第2号]》,对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10部提名作品进行公示,其中就有南京籍著名作家叶兆言的最新长篇小说《刻骨铭心》。

  叶兆言:执着于书写南京的南京作家

  (叶兆言与南京城墙)

  叶兆言,1957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著有中篇小说集《艳歌》、《夜泊秦淮》、《枣树的故事》;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没有玻璃的花房》;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等,2018年4月推出最新长篇小说《刻骨铭心》。

  有人曾做过一项统计,称叶兆言有至少一半的作品都是关于南京这座城市的,他用文字同过去的金陵和现在的南京对话。这次获茅盾文学奖提名的《刻骨铭心》,同叶兆言此前大部分作品一样,也与南京城密切相关。据了解,叶兆言的又一力作——历史题材作品《南京传》也将在本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从题名来看,这也是一部描述南京历史,展现南京文化的作品。

  《刻骨铭心》:一部刻骨铭心的南京城史

  (《刻骨铭心》书影)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刻骨铭心》聚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南京,那时军阀混战、日寇来袭,作家描绘了大历史中市井小民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的人生,以独特的视角书写了处在风口浪尖之上的南京历史。这部作品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没有陷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宏大叙事中难以自拔,而是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小人物形象,跳脱出了对大事件重复叙述的怪圈。聚焦于平民生活,显得更有人情味,也更能体现南京这座城市的底色。

  忘不了的南京城,剪不断的文脉

  (叶圣陶、叶兆言祖孙二人合影)

  叶兆言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的孙子,这早已不是秘密,从叶圣陶先生起,叶家几代都与南京城有着深厚的渊源。叶圣陶先生次子,即叶兆言的父亲叶至诚早年便定居南京,历任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江苏剧团编剧,《雨花》编辑部主编。叶兆言的母亲姚澄是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长期在位于南京的江苏省锡剧团工作。南京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叶家的家学长期浸润着叶兆言,可以说,在叶兆言其人与其作品中能看到源远流长的金陵文脉。

  (葛亮在首届江苏发展大会紫金文化论坛上发言)

  另外,此次获提名的另一部小说《北鸢》的作者系青年作家葛亮,原籍南京,现任教并定居于香港。读葛亮的作品,如《七声》、《朱雀》,都能与故事中的南京人和金陵城相遇,同叶兆言一样,他将南京留在了纸上。说到家族与南京的故事,葛家也有颇多传奇:葛亮的祖父葛康俞是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的教授,葛亮本人也曾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在2017年举办的首届江苏发展大会紫金文化论坛上,作为特邀嘉宾的葛亮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曾动情地说道:“《朱雀》是我偿还家乡的感情债。”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千百年来赓续绵延着文脉。自公元223年首次成为国都至今,南京长期作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图书创作、出版、印刷、发行和典藏的中心,文学传统长达1800年。今天的南京人,仍然还延续着唐朝文学青年的热情,今天的南京作家也将以更好的南京故事助力南京文学不断崛起,把南京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文学之都”。

  茅盾文学奖与江苏作家

  据了解,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也是国内长篇小说创作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字数在13万以上的作品。自第四届以来,历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数固定在四到五部,近两届均为5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征集工作于2019年3月15日启动,2019年4月30日结束。经审核,初步认定共有234部作品符合参评条件,之后又经过三个多月的五轮投票,选出10部提名作品。按照最近两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惯例,将在一周内进行最后一轮投票,选出最终获奖的作品,并向社会公布。

  本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的10部作品中,其作者除叶兆言、葛亮为南京籍作家,《北上》的作者徐则臣出生于连云港东海县,也是江苏籍作家。据统计,在以往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家名单中,已有四位江苏籍作家,分别是李国文、毕飞宇、格非和苏童。

  (来源:江苏广电南京市中心站/朱妍 张鑫 编辑/秀烽)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