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流动电影放映员
下班后拎着“家当”直奔现场
“这要放什么电影?”7日晚,在港闸区群乐汇大舞台,李鹏和同事正蹲在地上,固定刚刚搭好的白色幕布,不少居民看到了,都会忍不住跑过来问上一句。
“《中国蓝盔》!”李鹏回答。
六点半,不大的广场就已经坐得很满当。7点,电影准时放映,没有喧哗,前排的观众仰着头,坐在后排的挺直腰板往前凑,看得十分带劲。除了上了年纪的老者,人群中不乏很多年轻的面孔。纳凉吹风,大舞台有了种久违的安静。这时候,李鹏和两名队友才安心下来,拧开自带的矿泉水,仰头咕咚咕咚猛灌了几口。
白天,按照事先做好的放映计划,与放映点联系;下了班,扒几口盒饭,连家都来不及回,就带上“家当”开着流动放映车,驶向当天的放映地点,队员们都是“兼职”,但干劲都很足。
说是“兼职”,是因为这支流动数字电影放映队,来自唐闸工人文化宫,41岁的队长李鹏是单位行政办公室主任,52岁的吴东雷则是资深美工,33岁的李希则是一名漫画高手。
市唐闸工人文化宫书记、主任曹建勋告诉记者,流动电影放映队成立于2006年,至今已有13年,放映队先后有10人,党员5人。现有6名队员,都是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投身于电影放映宣传工作。
曾租卡车搬运放映器材
队员骑着电驴来回奔波
变幻的光影下,老吴默默忙碌着。队伍中,老吴年纪最长,不会开车,最开始加入时,都是骑着小电驴来回奔波,一场电影结束后到家都要晚上10点多了。
“平时我们大多3个人盯一场,太忙了会有同事来增援。”李鹏说,自己与电影放映似乎有着不解之缘。2002年,李鹏从部队转业到文化宫,并被委派到南京培训学习电影放映,流动放映队成立后,就担任队长一职,直到现在。
“最开始,我们是租着卡车运设备,放的是35mm的胶片电影。”这里的35mm胶片是按照宽度来命名的,李鹏说,放胶片是很考验放映员技术的,因为一盘胶片放不下一部电影,常常要“断片”,停顿的时候,要赶紧换下一盘。
2013年起,唐闸文化宫为放映队增加了一套放映设备,添置了一辆专门的流动电影放映车,交替运送放映设备,电影队两组人员同时推进、同步实施,效果良好,也成为公共文化宣传的“大篷车”。如今,播放设备已经更新至第四代,声光效果也更好。
“夏天的天气说变就变,一旦遇到雷雨天气,转移音响、投影仪等设备是头等大事。”在一次放映中突降大雨,观众们冒着雨帮着一起收拾设备,让大家很感动。
放映技术变了
电影人的初心没变
“一到夏天,特别是7月至9月,这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只要天气好,每天晚上都在外面跑。”李鹏擦了把汗说,放映条件艰苦,时常白天工作,夜晚放映,夏天蚊叮虫咬、秋日昼夜温差,但让他感到骄傲的是,队员们从没掉过链子。
放映地点的选择,往往是露天的;放映的时间,也总在下班后、节假日。每年放映100场,从全年流动电影放映计划表,到超额完成任务,这支由党员带领的电影放映小分队将工会温暖、文化食粮、先进思想送到职工群众的身边。
13年来,流动电影的足迹遍布了整个南通城以及周边的县市、农村、社区、工地等,1500多场次、20余万观影人数,服务时长达6080小时。《建国大业》《集结号》《叶问》《举起手来》等一批弘扬时代主旋律和经典老电影的放映,极大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 本报记者彭军君
李鹏和他的团队为周边居民送上赏心悦目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