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南京雨花“寸土”如何成“寸金”

2019年08月06日 07:24:27 |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12年划入主城区的雨花台区,区域土地资源总量小,发展空间极为有限。 

  近年来,该区通过优化增量、盘活存量,主打“科技雨花”“生态雨花”建设,促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让“寸土”成“寸金”。

  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报,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雨花台区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中成绩优异,获得了500亩用地计划的奖励。 

  发展空间有限,促使“节约集约”

  雨花台区2012年划入主城,下辖6个街道和2个园区,132.4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建设用地8562公顷,占比为65%,而山林、水域等不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则有约3160公顷,占比近25%,发展空间有限,土地资源不足。

  空间有限但特色鲜明,历经十余载发展,雨花已成为中国软件名城的核心区、国家重要的软件产业和信息产业中心、中国第一软件产业基地、中国最大的通讯软件产业研发基地。 

  作为主城东进南延的重要区域,雨花在建设重要交通枢纽、重要创新基地和现代服务中心的工作中,明确了全面节约、高效利用资源的战略部署,力求以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带动区域经济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而建设“科技+生态”雨花则成为核心发展目标。 

  “多规合一”战略,优化产业项目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软件谷面积73平方公里,只占全市的1%,收入却占据全省软件业的21.5%、全市的40%,土地资源利用,自然要向其倾斜。”雨花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主导产业、重点项目,该区在资源利用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模式。 

  雨花制定了年度规划会商制,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规划都要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实现“多规合一”。此外,该区每季度都要召开土地工作专题会,综合衡量项目的产业类型、投资强度、产出水平等,“有保有压”地安排用地计划。 

  南京大数据产业基地项目,就是这样获批建成的。

  基地先后吸引了亚信科技、平安科技等大数据产业链关键企业,已跻身软件谷重点打造的“四城一基地”行列。 

  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雨花还高度重视“生态雨花”的打造。 

  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该区先后对韩府山400亩的尾矿库等进行复垦,韩府山项目被评为省级“复垦绿化示范”工程。 

  今年以来,为推进长江沿线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雨花先后完成了8家无证码头的整治拆除,将长江沿岸的疮痍之地逐步复绿,新造林253亩,生态环境“旧貌换新颜”。 

  “四个创新”引领,资源高效利用

  为做好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雨花构建了“四个创新”为引领的顶层设计。

  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加强管理创新,成立了发改、国土、规划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出台了文件,各部门、街道(园区)的节约集约工作均纳入区级考核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格局。 

  近年来,雨花的GDP及地均GDP年增长率均超过130%,先后获得国家级“绿色矿山”、两次省级“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区”、两次省级“土地执法模范区”等称号。 

  聚焦制度创新,雨花严把产业优化关、项目落地关。以润和软件为例,雨花在政策扶持和土地利用支持上全力服务,推动企业成功上市,并位列《福布斯》“中国最具潜力企业榜”前20名。 

  突出模式创新,雨花虽已被纳入城镇化考核体系,但仍将耕地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每年都安排新增耕地目标任务,与此同时,对空置厂房、楼宇则实施“腾笼换鸟”。紫金(雨花)科创特区436万平方米的空置厂房改造后,建成各类孵化器10多个,入孵企业1200多家。 

  对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的存量建设用地,雨花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原本城中村交织、环境较差的铁心村、集合村等,先后打造建成了商贸办公综合体楚翘城和虹悦城。 

  依托全市自然资源系统的“一张图”平台、移动端外业综合巡查数据采集系统、“智慧雨花”互联网及手机APP平台,雨花还加强技术创新,实现全区网上办公、移动办公,资源共享。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张泉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