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208名如皋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支边援疆,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大漠深处、天山脚下。
60年来,三代如皋人铸剑为犁,战天斗地,风餐露宿,挖渠引水,开荒造田,架桥修路,用史无前例的壮举唤醒了亘古荒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今年是南通援疆事业60周年,如皋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采访组一行6人于7月23日出发赴新疆。
一路深入玛纳斯、石河子、阜康、可可托海、福海等地区,探访如皋拓荒者的足迹。
一代如皋援疆人初心不忘
日月更迭,寒来暑往,经过一个甲子的洗礼,新疆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富,而当年一代如皋援疆人也日渐老去、日渐稀疏,目前已不足两千人。然而,如皋人质朴、长寿的基因得到了延续,人们抱团居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个“如皋村”。虽然在过往岁月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但老人们的身子骨普遍还很硬朗,精神状态很好。
见到家乡摄制组一行人,老人们都兴奋不已,对家乡的炽热情感,他们从未淡忘。谈起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谈到自己以及后代,老人们从未抱怨或后悔。
他们说得最多的还是当年那句“献完青春献一生,献完一生献子孙”的誓词。
从雉水到天山、从长江之滨到大漠戈壁,一代又一代的如皋援疆人不忘初心,用自己的鲜血和汗水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浇灌出一朵朵圣洁的雪莲花。
援疆老教师的三封电报
援疆教师沈良春,80岁,援疆56年,他含着热泪给我们讲了三封电报的故事。
援疆教师-沈良春80岁 援疆56年
三十年前,他收到第一封电报:“母亲病重,速回。”当时他带着高三班冲刺高考,思量再三,他没有回去。
隔几日,收到第二封电报:“母亲病危,速回。”他仍然没有回去。
高考结束的当天,他收到第三封电报:“母亲病故,速回。”等他赶到如皋,母亲已经入殓,他一下哭昏过去,等到醒来,母亲已经下葬,终究没能见到最后一眼。
20年前,他病倒在讲台上,被担架抬进重症监护室。一个月后,等他出来时,想到这个月父亲的生活费还没有寄,妻子才哭着告诉他,就在这个月,父亲已经过世了。
没有错过每一名学生成长的他,却两次错过了见父母最后一面的机会。
他说:“我爱新疆,也爱家长。援疆数十年,我的贡献做完了,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落叶归根。”
巍巍天山见证,苍茫戈壁见证,他们就是我们语文课本里学过的最可爱的人。
梦中的家乡有了新的模样
在玛纳斯地区,当年500多名如皋援疆人来到这里,如今只剩下五六十人,其中大多已是八九十岁的耄耋老者。他们基本上以务农为生,但不少疆二代、疆三代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左耳朵听不清啦,你凑到我右耳朵来说。”1959年,20岁的刘桂芬从如皋来到玛纳斯,扎根在玛纳斯的“如皋村”,自此未曾回过故乡。“当时来的时候,我扎着两条辫子,头发乌黑乌黑的。你现在看看,都白啦,都白啦!” 60年,一甲子,时间在老人脸庞上留下刀刻般的皱纹,而那个从未回过的故乡,成了记忆和梦境的一部分,“我现在只要晚上做梦,就会梦到如皋,梦到小时候在家里沟渠边抓萤火虫。”
记者问:“你梦里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呢?”
刘桂芬笑了,称都是土坯房,自己走的时候就是那个样子嘛。现在家乡变化了、发展了。如今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是老人最记挂的事儿。
60年过去,如皋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记者拿出一张如皋市区航拍照片,向老人介绍:“这是水绘园、这是定慧寺、这是护城河,这一排的高楼,就是当年你住过的西乡。”
老人仔细看着照片,泪水啪嗒啪嗒地往下掉,许久不能言语。老人向记者讨要这张照片,记者一口答应。老人说:“谢谢你们,从今开始,我有了新的梦中的家乡。”
援疆老夫妻常回家乡看看
“是援疆让我找到了爱情。”这是孙老见到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孙华志今年87岁,耳朵不太好,戴着助听器,他和老伴儿牵着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孙华志是如皋江安人,老伴沈银珍是如皋雪岸人,是援疆的大潮让两个年轻人相识相爱。
“我家老孙那时候帅气,像杨子荣。他给我寄了一张照片,我一看,哎呀,就是他了,就是他了。”80岁的沈银珍一头白发,说起当年的情缘呵呵直笑。1962年,孙华志远在新疆阿勒泰可可托海工作,为了沈银珍,申请调回了阜康县如皋村,自此两个人携手一生。
如今,两位老人的重孙子都已上学了,日子过得怡然自得。孙华志说:“现在我们每隔一两年就回如皋转转。雉水天山,相隔千山万水却又咫尺相连。如皋是第一故乡,新疆是第二故乡。一个人拥有两个故乡,此生足矣!”
(来源:如皋广播电视台 编辑/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