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同龄人林耀中:集邮,从个人爱好到社会责任

2019年07月26日 15:46:13 | 来源:常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人物档案

  林耀中,1949年6月出生。1969年毕业于常州纺织学校,同年底插队到盐城大丰大中农场。198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1981年到常州市第一中学任教,直至退休。现任江苏省青少年集邮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体育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常州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常州专题集邮沙龙召集人。

  最近,林耀中正在家中紧锣密鼓地筹备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邮展——“新中国同龄人集邮展览”。这样的主题邮展,30年前,曾在少年宫举办过,20年前,在南大街邮局举办,10年前,则是在人民公园……作为共和国同龄人,筹备与参与这样的主题邮展,林耀中特别上心。

  “我集邮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自从38年前踏上教育岗位后,自己总希望可以把个人爱好,转化为一种社会责任。”林耀中说。

  那一枚枚花花绿绿的邮票,是他的“启蒙教材”

  林耀中的家在北大街,上头有3个姐姐,他是最小的弟弟。他小时候,大姐二姐就都已大学毕业,分别在广西和山西工作,她们与家人的联系多半靠书信往来。再加上,家里还有好几个在外地的亲戚,家中常常收到信件。

  林耀中的爷爷奶奶收到这些书信后,随手拿过信封上花花绿绿的邮票,指给他看。再大一点,爷爷再把邮票上的那些字,如“拖拉机”“坦克”“五星红旗”“灯笼”等,写在拆开的香烟壳上,教他识字。

  那时候,小小孩童对邮票的认知还懵懵懂懂,但是看多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收集起来。这样算下来,今年70岁的林耀中集邮的“历史”也已经有60多年了。

  林耀中在整理足球专题的集邮册

  大人给的零花钱,不买零食买邮票

  小时候,林耀中就读局前街小学,每天放学回家,总要路过当时设立在县直街口的集邮门市部,后来门市部又搬到他家隔壁钟楼下,放学后他几乎天天都要走进去看邮票,以至当时集邮柜台的营业员凌阿姨都认识了他。“凌阿姨就住在大庙弄里觅小东边的放鸭弄,常常让我欣赏柜台里的珍贵邮票。”林耀中说。

  “学校旁边也有小零食摊,但我总是忍住不去光顾,把大人给的钱都买了自己喜欢的邮票。”林耀中回忆,当时有种新邮票叫“盖销票”,是被盖过章的,有收藏价值,但是不能再使用了。

  下乡的行囊中,少不了心爱的集邮册

  上了初中后,林耀中参加了学校的美术兴趣小组,之后在常州纺织学校读中专,也是选择的美术专业——花布设计。现在回想起来,他认为集邮的爱好,给了他最初的美术启蒙。“构图,色彩,画面的美感……我最初的美术理念,都是因为多看邮票,潜移默化得来的。”林耀中说。

  1969年,中专毕业的林耀中下乡去盐城大丰的农场时,行李箱中也有一本小小的集邮册,里头的邮票主要是革命和体育题材,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他都会偷偷拿出来看看,小小的邮票,在枯燥的田间劳作之余给他带去了许多精神慰藉。

  后来在当地学校当代课老师、以及1981年在市一中当地理老师后,他的美术爱好也一直没有丢,更是在工作中发挥了大用处——因为绘画基础还不错,地理课上手绘地图是他的强项。他还能把地理图片画成投影片,得过好几次教学奖。 “一个人从小的兴趣爱好,往往对一生的影响都很大,有时候甚至是对人生方向的改变。”林耀中说。

  这是一套林耀中收藏的横三枚连印的邮票,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的。

  成为专业集邮人,召集常州的集邮爱好者定期举办沙龙

  工作后,林耀中集邮的兴趣逐渐转向专题集邮类别。他对体育专题一直很感兴趣,20多年来,他实现了从“大体育”进入“球类”、再到“足球”的变化。近10年“足球”专题的集邮,他已收集了5大框、80贴片的邮票,分别讲述了足球的历史、流派、赛事等,其中包括有1888年瑞典人订购的含有足球信息的邮资封、1824年世界第一枚足球题材的邮票等不少珍贵的邮品。而它们,也为林耀中赢回了第十五届中华全国集邮展的大镀金奖和特别奖。

  2006年,作为召集人,林耀中和几个集邮爱好者成立了常州专题集邮沙龙。每月集中活动,对会员带来的邮集集思广益,评头论足,也会对准备新编的邮集进行思路探索、方案商议、编排调整……这里诞生的一批邮集,在国际和全国、省邮展中多次获奖。

  从爱好到责任,将集邮的乐趣带给更多的人

  成为中学老师后,林耀中开始关注如何把这种爱好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开始向孩子们“传导”集邮的乐趣。

  1984年,常州市青少年集邮协会刚成立,那年暑假,市教育局、少年宫组织30多个孩子到苏州开展“集邮夏令营”,林耀中是带队老师。“带领孩子们游览苏州风光的同时,我们还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特殊的信封,上面贴着‘祖国风光’系列邮票中的一枚——‘苏州虎丘’。我们带他们走进当地邮局,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信封上盖章。”林耀中回忆。

  1985年的夏令营就更精彩了。林耀中介绍,当时由市少年宫牵头的这个北京夏令营,有100个左右孩子参加,其中有35位参加的是“集邮”小分队。“我和其他老师一起,带着孩子们参观了中国邮票博物馆,非常幸运地请到了全国著名邮票设计师和大家见面、签名留念,还参观了北京邮票厂,真是大饱眼福,非常难得。”

  1985年10月1日,常州市青少年集邮协会还牵头成立了“红领巾邮站”。“孩子们可以参与信函的收件、分拣和发送的工作体验。投寄最终地点仅限于常州市区内的中、小学,孩子们穿上绿色的邮政制服,背上邮包,带上信函,根据信上的学校地址,一一去送递。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每个学生都配一位老师全程陪同。”林耀中介绍,当年他参与组织了这项工作,“这应该是全国最早的‘少年邮局’。”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从学校里的集邮讲座,到市、省多级青少年集邮活动,林耀中一直在做最基础的集邮、邮政工作的普及,努力将集邮文化送到更多的学生中间去。常州专题集邮沙龙也与市邮协老年分会等一起,走进学校、社区,联合举办邮展、夏令营、冬令营,为社区带去多层面的集邮文化。

  “我们是共和国成长的参与者、见证者”

  2006年,林耀中在市青少年集邮夏令营中为孩子们讲课。

  今年“龙城讲坛·市民课堂”第一讲,是林耀中的《腾飞,中国!》,他用自己的邮票,述说了改革开放的故事。从2017年开始,林耀中也成为常州老年大学特聘讲师,主讲《集邮与文化》《旅游与集藏》《中国世界遗产赏析》等课程。此外,旅游也是林耀中的另一大爱好,一退休就上了西藏,近年来每年也都要和老伴一起走出国门好几趟。

  “我们这代人一直很努力,我们是共和国成长的参与者、见证者,同时也是受益者。能从知青到教师,能有一定的文化收藏,能有多次走出国门的机会,能把自己的爱好变成社会责任……我觉得自己是个很幸运的人。” 林耀中说。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