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省审计厅向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了《关于江苏省2018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指出,省有关部门和地区对以前年度审计发现问题举一反三,积极整改,违纪违规问题明显减少,“三公”经费及会议费、培训费持续压减,较上年同比下降14.6%,不过在一些领域,违规情况仍然存在。比如,去年因审核把关不严、信息更新不及时等,8592名已死亡人员仍收到各类补贴1318.1万元。
根据对省级财政管理和决算草案审计的情况,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不均衡、集中支出现象还较为突出。如11月和12月的支出占全年支出的34.5%,而最低月份支出仅占2.8%。对省级109家一级预算单位和569家二、三级预算单位电子数据进行了总体分析,主要发现部分单位非税收入解缴不规范、 资金管理不够规范和政府采购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在重点领域、重大专项的审计监督中,省级支出预算和重大项目安排符合中央和省重大方针政策,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总体较好。但仍有部分财政资金闲置、部分已建成项目未实现预期效益。省审计厅厅长侯学元:“23个农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类项目闲置未用,涉及财政资金7226.6万元,9个县农业大棚等11个项目已形成损失486.4万元;21个县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大部分不能正常运营,涉及财政资金648万元;16个县农村改厕项目未达到预期目标。审计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发现,实际带动的效果仅为计划的31%。”
同时,打好“三大攻坚战”作为审计监督重点,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精准扶贫、污染防治三方面持续开展了相关审计。去年,摸清了109个市县政府债务家底,今年一季度又持续进行了跟踪审计,发现各地各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严控新增债务、化解存量债务,有效防控债务风险。但审计也发现,部分扶贫政策未落实到位、扶贫造血功能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
“11.2万人次建档立卡家庭困难学生未享受资助或资助不达标 1837人次建档立卡家庭困难学生未享受高中阶段免学杂费政策,2.1万名低收入人口未享受基本医疗个人缴费财政补贴政策,107个经济薄弱村收入虽达标,但自主经营收入偏低,脱贫质量不高。”
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今年上半年对87个县乡村振兴政策和资金进行了审计,发现部分地方对乡村振兴战略重视不够,主动担当作为不到位,存在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包括涉农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未落实到位,8个县2017年下达的财政专项资金1902.3万元,截至今年2月底仍未落实具体项目;17个县2017年已立项的42个项目尚未启动实施,涉及财政资金3287万元,惠农补贴发放还存在“一户多卡”的现象:“93家单位套取、截留或挪用涉农惠农财政资金4926.3万元, 73个县违规发放各类惠农补贴4538.3万元,其中:因审核把关不严、信息更新不及时等,向8592名已死亡人员继续发放各类补贴1318.1万元, 70名村干部,侵占集体资金536.7万元。”
针对这些问题,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分别提出了处理意见。有的问题已经整改到位,如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已追回资金4342.7万元。多年累计拖欠5066家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的64.6亿元。截至5月底,已清理39.8亿元,清欠率达61.5%。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丁凤云、实习生王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