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人发现各地特色民办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它们不仅让民间藏品找到归宿,还成为当地一道亮丽风景线,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非国有博物馆生存状况堪忧,办博物馆,除了情怀还需要什么?如何通过创新机制和模式来提升非国有博物馆质量、向公众展示更好的博物馆文化?近日,“非国有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策略”论坛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举行,各位专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中国科举博物馆地处国家5A级景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它既是一座在原江南贡院遗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科举制度的自收自支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一处旅游景点,2012年由秦淮区文旅集团投资建设,2017年建成开放。为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科举博物馆以公司化管理模式运营,其倡导的走市场化道路与非国有博物馆发展不谋而合,管理形式以收抵支、经费自给,没有财政资金支持,对非国有博物馆探索经营之路极具借鉴意义。
据中国科举博物馆馆长冯家红介绍,围绕创新运营模式,科举博物馆打出了做“新”运营机制、做“优”展览陈列、做“活”文创产品几张牌。一些博物馆藏品“待字闺中”似乎成为当下行业通病,“重视展陈系统化、专业化、标准化,而忽视游客高品质体验和感受,而后者恰恰是展陈设计的关键所在。”冯家红馆长指出,打破弊端必须提高换位思考意识,科举博物馆不仅展出实物,更多地以多媒体互动设备作穿插点缀,在场景再现方面,有历史典故场景、考场情境再现等,在互动体现方面,有多媒体触摸屏、历代科举中式姓氏查询等,让游客积极融入科举文化的情境中。
同时,以产业思维探索文旅融合下基层博物馆的运营管理模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以管理机制、考核机制的改革实行管理科学化、运作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中国科举博物馆开馆以来第一年实现收支平衡;第二年实现净利润近千万;2019年上半年实现同比30%以上。
中国文物报社首席研究员李耀申指出,非国有博物馆虽然数量发展很快,但和国有博物馆相比,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不高,社会广泛认可度不高,是导致不少博物馆面临生存困境的主要原因,他认为走融合之路是破局关键,拿年轻的非财政支持的国有博物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为例,充分依托江南贡院文化资源,和旅游创新完美结合,“既有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融合发展、又有传统文化资源和时代的结合、文化资源和大众需求的结合等。”
从为民间博物馆“正名”、到国家鼓励其发展,在国内的重要旅游集散地、文化场馆和商业场所,越来越多的非国有博物馆的出现起到“锦上添花”作用。“人流越密集、越热闹的地方,文化氛围越不可或缺。”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认为,传统博物馆面临通过创新实现“华丽变身”的问题,非国有博物馆也不例外,类似非财政支持的国有博物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找准发展定位,非国有博物馆亟需走出自己的创新路子,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定位,并非面面俱到,有自己的特色很重要;第二开发兼具传统文化内涵和公众青睐的博物馆产品;第三考虑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想长久运营靠的还是转变观念。”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刘雨薇 编辑/秀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