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次!苏州三人同时同地捐献造血干细胞

2019年07月16日 09:58:27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捐髓救人,大爱无疆。今天早晨8点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迎来特别的一刻,来自昆山的3名志愿者同时进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这些希望的种子即将拯救3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这是江苏省首次三人同时同地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们的成功捐献也标志着苏州市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160例。

  上周四(7月11日)下午,昆山市红十字会召开吴国峰、贾跃刚、陶思玥赴苏捐献造血干细胞欢送会。之后,三人结伴来到苏州附一院弘慈血液病医院。在这里,他们进行了为期4天的一系列采集前准备工作。今天(7月16日)一大早,三人又一起坐上车来到苏大附一院十梓街院区。

  捐献者之一、退役军人贾跃刚告诉记者,他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迫不及待想要进行捐献:“能够和患者匹配成功实现捐献,对我而言是一种莫大的幸运。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中了大奖!而现在,我终于能去‘兑奖’了!”

  进入细胞采集分离室后,护士开始给三人采集造血干细胞。最小的捐献者是一位95后的姑娘陶思玥,两位70后大哥哥怕小姑娘越等待越紧张,特意让她先进行采集。

  如今的技术已经不需要从脊椎中采骨髓,捐献者不需要手术,只需要通过血液分离机,将从体内抽取的血液中留下造血干细胞,剩余成分输回人体内,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三个小时。

  吴国峰:配型17岁花季男孩,他和我的孩子年龄差不多

  3人中年龄最长的志愿者吴国峰出生于1975年,目前在昆山一家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在得知患者是一名17岁的男孩后,吴国峰感慨道,“年龄跟我自己的小孩也差不多,希望真的能帮到他,美好的人生在后面等着你”。

  对于吴国峰而言,这次捐献也是“弥补遗憾”。2005年就加入中华骨髓库的他,在2013年曾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但没有通过后续的高分辨检测,无法进入捐献流程。今年5月,当再一次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时,吴国峰异常激动。两次配型的过程,吴国峰都没有丝毫犹豫,家人也完全理解,吴国峰说自己的弟弟曾在30岁因肿瘤去世,全家人都能懂患者家属的焦急心情。

  昆山市第5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吴国峰 :“通过我这个小小的举动,能够影响到更多的有爱心的人士,一起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使我们白血病患者生存的几率大大地增加。”

  退役军人贾跃刚:在千里之外多了一个弟弟

  贾跃刚1977年出生,是一名光荣的退役军人,如今在昆山一家公司从事管理工作。2012年加入中华骨髓库,2016年开始无偿献血捐献血小板,2017年加入昆山志愿者协会、2019年获得苏州市红十字会志愿捐献遗体(器官、角膜)荣誉证书。当得知与一名32岁男性血液患者配型成功后,贾跃刚表示很幸运。昆山市第6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贾跃刚:“感觉很幸运,自己能捐献而高兴,能帮助这个人。”

  2016年5月贾跃刚母亲肠道出血,生命垂危,两次住院治疗40天,当时车间工作正是进入旺季阶段,车间生产和母亲生病的双重压力非常大,公司领导对他关爱备至,让他安心回家给母亲治疗,一直到母亲出院。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从此常怀感恩之心对人对事。

  也因此,对于儿子不管是捐献造血干细胞还是志愿捐献器官、角膜,母亲都特别支持。这次,贾跃刚的捐献对象是一名三十出头的男性,贾妈妈笑言,“感觉自己在千里之外多了一个儿子”。

  “95后”教师陶思玥:希望做好榜样 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此次捐献中,年纪最小的则是陶思玥,她出生于1995年,今年是本命年。这个95后姑娘目前是一名幼儿园教师,10月即将成为新娘子的她,为了能顺利捐献造血干细胞,还特意将拍摄婚纱照的日期提前至7月初。

  说起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原因,陶思玥说3年前刚入职幼儿园时,昆山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就来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此前她对此完全不了解,但从知道小小的捐献可以救人命那一刻,她就坚定地成为了志愿者。

  相比很多加入十多年的志愿者都没有等来配型成功的电话,仅仅加入3年就即将实现捐献,陶思玥形容“这是本命年的一种奇妙体验”。昆山市第6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陶思玥:“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肯定要自己做好榜样,希望大家能积极参与这样的活动,给那些家庭带来希望。”

  据了解,苏州市红十字会自2002年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以来,苏州全市已有超2.5万人报名采样入库,今天当这3位志愿者实现成功捐献后,苏州将有16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约占全省捐献总数的21%,位列江苏省第一,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名列前茅。

  (来源:江苏广电苏州市中心站/钱一鸣 耿昊东 昆山台  苏州台 编辑/玉洁)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