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有的人称之为“微型百科全书”。因为方寸之间,它铭记历史,见证沧桑。今天带您认识一位73岁的集邮爱好者于宏泰,通过他的收藏,回顾新中国成立至今,数十载的峥嵘岁月。
半生心血 七旬老人集邮约1.3万枚
在于宏泰家中老式的衣柜里放满了邮票集。透过它们,历史的印记仿佛清晰了起来。10岁那年,于宏泰收藏了人生中第一套邮票:1956年11月10日,当时国家邮电部发行的三枚“中共八大”纪念邮票,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发行纪念党代会的邮票。
集邮爱好者于宏泰:“我父亲当时在淮安工作,跟家里经常通信,我看到信封上的邮票花花绿绿的很好看,就把它弄下来了,从那个时候就对邮票有了兴趣。”
正是兴趣使然,于宏泰痴迷上了邮票。伴随着成长,他的集邮之路也越走越宽。一生的爱好,半辈子的心血,汇聚成这1.3万枚左右的邮票。
邮票上的史实 见证国家的发展
于宏泰说,每一枚邮票都带有特定的时代色彩!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翻看这一时期的邮票集,上面除了苏联元素、志愿军等相关国际形势外,主要以反映国内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为主,如通车后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新建的北京电报大楼等等。
从1966年到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样板戏、红卫兵等符号成为这一时期邮票印制中的鲜明元素,红色成为主色调。此外,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七十年代的国民经济“第四个五年计划”等社会发展中大事件,也有记录。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探索时期,邮票上的内容丰富了许多,也更加多元。1979年,首次出现台湾风光,1982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中的比赛项目,1984年,建国三十五周年庆典,1986年,发射的一颗实用地球同步通讯卫星,1990年,北京举行亚运会等等。
从1992年到2002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邮票也如实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几乎涵盖了当年的大事件。如1994年,深圳、珠海等五个经济特区的新貌;1996年,开发开放中的上海浦东;1997年,三峡工程截流;1997年和1999年的港澳先后回归等等。通过这些史实,表现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迸发出的巨大活力和发展动力。
进入新世纪后,邮票上的内容外延到古典文学、山川风光、戏曲脸谱、文物古迹等社会人文元素。当然,“重头戏”仍是当年的社会大事件,如2001年,青藏铁路开工;2002年的南水北调工程;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升空;2007年开通的和谐号动车组;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等。
集邮爱好者于宏泰:“配合奥运会的举办,我们国家发行了五组邮票,纪念盛大的运动会,其中,第一组是福娃,第二组、第三组是运动项目,第四组是反映奥运会的一些主要场馆,第五组就是奥运会举办当年发行的一套火炬传递邮票,这些我都收集了。”
从2012年至今,邮票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原有的风格,不仅包罗万象,还承载着许多重要的记忆。如,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辽宁号航母试水,“蛟龙号”下潜深海,港珠澳大桥通车等等。透过一枚枚邮票,除了回顾过往的史实外,也见证中华民族70年来,一路披荆斩棘的伟大征程。
收藏功能逐步代替通讯功能
除了直观的史实外,邮票的售卖价格、印制色彩、购买渠道等方面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邮票的价格从最初的8分钱涨到了现在的1.2元。同样,由于通讯的发达,收集方式从单一的信封上获取,转变为到邮局预定。色彩方面,印刷的内容也从单色和单个物体,演变成现在的多样色彩和多重形象。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邮票的影响力并没有受太大的冲击。流金岁月,万千世界,都能集于方寸之间,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集邮爱好者于宏泰:“现在的通讯方式和通讯手段比较发达了,寄信的人越来越少,邮票的第一功能通讯功能,逐渐被它作为收藏品这个功能取代了。”
(来源:凤城泰州 编辑/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