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这位公主像童话一般美好 你熟悉的这件木俑一直伴她长眠

2019年07月11日 10:46:59 | 来源:扬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场名为《相看两相宜》的精品雕刻展正在扬州博物馆二楼书画厅展出,140件巧夺天工的雕刻作品令人目不暇接,时间跨度从汉代到现代,雕工都极尽细致。这些作品中,有几件木雕作品显得比较特别:人首蛇身木俑、双人首蛇身木俑、仕女俑、生肖俑……雕刻手法极简,寥寥数笔,却生动传神。这些木俑,其实都是明器,来自杨庙乡一座五代墓。

双人首蛇身俑的大型复刻品,陈列在扬州博物馆大厅内

  双人首蛇身木俑的复刻plus版本被安置在扬州博物馆入口处,与其同一地点出土的一件须弥底座棺木陈列在三楼广陵潮展厅。只要见过它的人,无不会为其精美的纹饰与工艺而惊叹。它们的主人,是一位葬在扬州的公主,史称“寻阳公主”。

  意外

  农民劳作发现古墓

  1975年4月,虽已入春,但春姑娘迟迟不肯露面,依然寒气入骨。邗江县杨庙公社殷湖大队蔡庄生产队的村民们,正在水塘边撅着铁钎翻地。突然,谁的铁钎触碰到了坚硬的物体,轻轻敲击,似有声。村民们将泥土掀开,发现这地下有一块石砖。

  村民们挥动铁钎,合力继续对石砖周围的泥土进行清理。这才发现,地下哪是一块砖,那是一面砖墙啊!此时,即便村里再没见过世面的人也知道,挖到墓了。

考古发掘现场

  听闻杨庙蔡庄挖到古墓的消息,扬州博物馆立即组织考古队员进入现场,开展发掘工作。这座墓葬位于蜀冈之上,根据当地村民提供的线索,考古队员还在墓室附近找到了一通光绪十四年(1888)扬州府甘泉县告示的碑文。碑文中记载了当年农民抗旱挖塘发现此墓的经过。不过,由于当年没有科学考古参与其中,斗转星移,这座古墓再一次沉入地底。直到1975年,它终于趁着这万物复苏的时节“露面”。

考古发掘现场

  村民发现的地方,是墓室砖顶和墓门与甬道的券顶残迹。经过56天的发掘,考古队员终于清理完毕这座高等级墓葬。该墓葬有一条宽约3米的土坑墓道,墓室由墓门、前后两主室和四个侧室组成,主室、侧室之间均有墓道连接,总面积达60多平方米。

  然而,大家最不愿看到的事情,仍然发生了:后室棺木北面,有一个触目惊心的盗洞,后室西甬道也发现一处盗洞;加上此地曾有农民掘地取石,墓室顶部多被破坏,情况堪忧。

  叹惜

  盗墓者毁灭性破坏

  该墓残存的随葬品有木俑、漆木器、陶瓷器、金属器皿、乐器等70余件,几乎件件精品。其中包括一件鎏金铜钥匙、一件白瓷葵边碗、两具琵琶、多件木俑,还有位于后室处主人的棺材。

  墓主人的棺木着实令人惊艳:这件桫木制棺木制作极其精良,木棺底部为须弥座型,须弥座的束腰部分,有木雕壶门作装饰,台阶、壶门、屋檐,似为墓主人指引了回家的道路。壶门内,又有紧密排列的鎏金火焰珠花铜饰,精美异常。须弥座及棺身均用圆形和菱形的鎏金铜花钉装饰,须弥座上边也有一周木雕栏杆,制作工艺完美体现在棺木的每一寸。资料显示,棺材刚刚出土时,深红色漆面光亮如新,头尾各一道黑色漆,界限分明。

  可以想象,如果这件棺材完整保存下来,将是多么完美的一件古代工艺品,然而,盗墓者的破坏几乎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棺的东墙,有锯痕13道,最深处达18厘米;他们还将棺盖劈成碎片,散落在后室四处;棺中安息的主人骨骸,除盆骨外,也被弃置在棺外,头骨被发现于西边厢,下骸骨在东边厢,股骨在棺前,一片狼藉。

  后室的侧室中,均放置随葬品的木床一张;等到考古队员发现它们时,木床均已被掀翻。其实,不仅是后室,整座墓葬均已被盗墓者扰动,遗物大部分被破坏和翻动。因此,原来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和位置都已不明,更加大量、珍贵的文物,早已被盗墓者带出墓外。不过,残存的70多件文物中,考古队员仍提取出大量的有效信息,并为墓主人身份的确定提供有力支撑。

  惊 叹

  墓中物品件件不凡

  根据当地村民所见以及光绪十四年甘泉县碑文推测,考古队员发现,后室顶部实为“豪装”;其结构为最下一层薄木天花板,其上铺一层木梁,再上铺一层石板,石板之间用铁巴加固,最上一层铺大方砖。仅后室顶部,就用砖、石、木3种材料堆砌4层,扬州不产石料,但墓中用石量颇大,墓底砖下还有排水设置,足以证明墓主人身份地位不凡。

出土的侍女俑

  出土的随葬品中,有44件木俑,均为桫木雕成,基本保存完好,带有方形或长方形木作,其中4件木俑出土于后室壁龛之中。木俑的造型承袭了唐代人物雕刻的艺术风格,大都面部丰满,身材匀称,仪态庄严,雕刻技法老道,为扬州历来出土木俑之冠。

  木俑类型丰富,有执盾武士俑、跪俑、昂首执笏俑、跪俑、生肖俑、着衣女佣、女侍俑等。其中,着衣女俑形似现在的“芭比娃娃”玩具,其头和身躯涂黑漆,四肢可自由活动,四肢修长,推测随葬时应是身着衣服。由于年代久远,衣服均已不存,女俑也已残碎。

  值得一提的是,在俑类中,还出土了人首龙身俑、人首蛇身用和人首鱼身俑。这些神异的形象,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虽然早在汉代画像上出现过,但魏、晋以后至隋唐,则不常见,只是到了五代,才在墓葬中以俑的形式一再出现。

  墓中发现的多件木制家具,包括三足凳、四足凳、雕花床榻在内的木器,雕花精美,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另外,墓中出土的两具琵琶,一为墓主人生前所用,一为明器。伴随琵琶出土的,还有四弦孔指板、五弦孔指板及乐器残片、乐器架等,想必主人生前也定是爱乐理之人。

  推断

  五代长公主葬于此

  根据墓室形制规模,考古队员判断,该墓葬应为五代时期墓葬。后来,上海自然博物馆对墓中遗骸进行鉴定,确定墓主人是中年以上的女性。五代时期,符合这种规格葬制的女性是不多的。这时,考古队员将目光对准寻阳公主,希望能够与其相印证。

  寻阳公主,五代时期吴王杨行密的女儿,杨溥的胞姐,16岁时嫁给“刘公”,与其育有12个儿女,38岁时因病去世。

  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记载:“五代吴太祖杨行密女,年十六适舒州刺史鹏程刘公,生男女十二人,以顺义七年(927年)卒,年三十八。乾贞二年葬江都县兴宁乡袁墅村,称长公主。闽县丞危德兴作寻阳公主墓志,时农村掘地得石,今藏原乌程令罗素心家。”这是关于寻阳公主墓志的一篇记载。其实,由于寻阳公主墓早年被盗,墓志得以流传,清代及民国时期的金石著作、扬州地志对寻阳公主墓志铭多有着录,并有题跋。

桫木制棺材,“前和”处有小木屋和小桥 季璇 摄

  《扬州画舫录》中所载江都县新宁乡袁墅村,这是杨氏墓葬中唯一有具体地点可考的;而蔡庄与之相距不远,与墓志中的埋葬地相吻合。

  时间、地点、规格等方面,寻阳公主均可与蔡庄五代墓的墓主人一一对应。考古队员推断,蔡庄五代墓,便是寻阳公主长眠之地。这一推断,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还原

  墓志对她这样评价

  童话故事中的公主,拥有世间所有的美好。这位寻阳公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不妨从墓志中还原出这位公主的样貌与品行。

  寻阳公主墓志节选——

  公主蓬丘降丽,桂影融华,稚齿聪慧出伦,笄年而才名颖众。既明且哲,早闻柳絮之诗;以孝兼慈,夙著椒花之颂……

  在内也,则班诫曹箴,克修女范;配室也,则如宾举按,罔怠妇仪。奉苹藻以恭勤,佩茞兰而芬馥。常逊言而抚育,每恪谨以事亲。宽恕则仆隶不鞭,娣姒则仁明是敬。星霜浸换,慈爱无渝。助君子之宜家,实诸侯之令室,皆公主之贤达也。而况敦睦氏族,泛爱宗亲,不以宫闱之贵骄人,不以奢华之荣傲物。既而荣光内外,道合鸾凰,感吉梦于熊罴,肇芳华於桃李。 

  (来源:扬州晚报,编辑/程梦青)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