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下午,雨花台烈士高文华留存资料捐赠仪式在无锡市档案史志馆举行。1931年7月,年仅23岁的无锡籍革命英烈高文华因病牺牲于南京雨花台狱中。高文华的外甥女高忆清将高文华的遗物资料,无偿捐赠给了市档案史志馆永久珍藏,其中包括高文华在狱中与家人的通信,倍显珍贵。
后人捐出了烈士所有遗物
“我妈已经去世两年多了,她生前一直保存着舅舅的遗物,后来陆续捐了一些,现在,我把舅舅剩下的所有遗物全部捐出来。”问及高忆清这么做的理由,她只回答了一句话:“为了更好地保存下去!”高忆清的母亲高福珍是高文华的妹妹,退休前是一女中的教师,常受邀到各处宣讲哥哥高文华的革命事迹。高忆清此次捐赠高文华的遗物,正是在一女中老书记朱姝的关心、联系下,并在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团市委的建议下最终促成的。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资料处处长龚伟跟同事们到高忆清位于胜利新村的家中取回了这批珍贵资料。经过认真清点和初步分类整理,这些资料共有86份(件),包括:高文华与父母、妹妹、亲友及他人之间的往来书信、便条44件,谈得最多的还是学习话题;有关方面征集高文华烈士书信时由其妹妹高福珍誊抄留存的4封书信;高文华烈士的遗诗《南风》《端午》《屈原》《人祸》4首、国文笔记1本,遗作《牢骚集》1部;高文华使用过的镜子1面……
记者注意到,高忆清捐赠的这批资料中,除了高文华的遗物,还有高福珍的遗物,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博物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0079部队、苏州博物馆、无锡博物院等单位征集烈士遗物时,给高福珍的信件、收据、征集清单,无锡市民政局邀请高福珍参加先进者代表大会的通知、高福珍给有关部门及个人的回信等。高福珍一生以哥哥高文华为傲,她给女儿起名高忆清,也是为了纪念化名为“程清”开展革命斗争的高文华。高福珍的这些遗物也是烈士家属传承烈士精神的见证。
江南晚报曾多次报道烈士事迹
高文华,化名程清,1908年生于无锡南岸桥弄,为东林党领袖高攀龙的第12代孙。1922年,高文华考入东南大学附中,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其间参加第二次东征战役,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北伐后期,进行秘密的反蒋活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后,高文华回到家乡无锡,担任共青团无锡县委宣传委员。1927年,无锡农民暴动失败后,高文华接任共青团无锡县委书记。
高文华是在1928年3月不幸被捕的,作为重要案犯押解到了南京,判刑9年,囚于南京老虎桥江苏第一监狱。高文华自外出求学到被捕入狱,其间一直跟家人保持通信联系。记者看到,高文华从狱中发出的信上,字体写得小而紧凑。原来,按规定,当时高文华在狱中每月只能发一两次信,写好还要接受检查。为了多写一些内容,他就用蝇头小楷,把一张纸写得密密麻麻。1931年7月,家人再也没有收到他的来信。经受了三年的非人生活,高文华病逝于狱中。
2015年7月1日江南晚报A4版《近百封信件和一个皮箱的故事》和7月10日A7版《烈士104岁的妹妹大义“割爱”无锡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将添重量级实物展品》连续报道了高文华烈士的事迹和高福珍捐赠烈士遗物的义举。无锡市档案史志馆秘书处的张辉透露,2016年,她在负责编写《高文华传》时,曾多次去到高家,高文华的信件为编书提供了很大帮助。这次,高忆清延续了母亲高福珍的义举,将家中遗存的烈士往来书信、书稿、诗作等珍贵资料全部捐出,值得敬佩。
依法征集与民间征集并行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馆长钱中益表示,档案史志馆是永久保管重要档案、党史及地情资料的基地,是开展档案利用服务、党史地情编研宣传的中心。档案史志馆功能的发挥,首先取决于档案党史地情资料的征集。因而,征集工作是确保档案史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基础工作,是加强档案史志资源挖掘、丰富档案史志馆藏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发展,信息化、网络化的推进,公众对档案党史地情资料的利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档案党史地情资料的征集也显得越发重要。
钱中益介绍,不同于其他内容的征集,档案党史资料的征集,复杂程度、紧迫程度、困难程度也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在依法征集、抢救征集、重点征集的同时,充分调动民间力量,鼓励社会各界和有关人士主动地、经常地向国家捐赠有历史和研究价值的档案党史地情资料。历史文化名城无锡是人文荟萃之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得以拥有丰富的馆藏,尤其是一些民国珍档,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钱中益看来,此次高家捐赠高文华烈士的遗物,将个人物品奉献给社会,转变为社会公共资源,为公众树立了榜样,带了好头。他表示,社会要倡导这种敬重先烈、铭记先烈和支持档案史志事业发展的敏感意识及可贵精神,争取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征集、踊跃捐赠档案党史地情资料。对于高文华烈士留存的珍贵资料,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将规范保管、深入研究,进一步挖掘其思想内涵,传播、利用好蕴含其中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