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早晨5点多,家住新北区薛家镇的居民沈国兴正在家门口晨练。与别人不同,沈国兴穿着一双草鞋锻炼,也吸引了周围邻居的围观。“这鞋是我自己做的,到了夏天,就喜欢穿这鞋,轻便、舒服。”沈国兴说。
沈国兴编一双草鞋,要用三四个小时。这门传统农耕手艺,如今鲜有人会。
沈国兴今年63岁,他做草鞋这门老手艺,还得追溯到学生时代。以前家中务农,每当学校放假,沈国兴便回家帮着父母农忙,“那时候条件差,农民都是穿自己做的草鞋,正好村上有人会编,我就跟着学了起来。”沈国兴还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布料紧张,而草鞋因为取材方便、编织简单,所以村里人大多数都是穿着草鞋干活的。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这种传统的草鞋就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但传统的老手艺,沈国兴却没有忘记。
沈国兴说,编织草鞋,南北方用料和式样的区别很大。南方多用稻草编制,称“打草鞋”。南方草鞋有底无帮,底上有耳,以草绳为攀带系于脚上。
沈国兴向记者演示了做草鞋的过程。取来稻草,搓绳,一头绑在“鞋耙儿”上,另一头绑在腰间,然后用稻草在绳间上下交替,反复穿梭。
沈国兴向记者演示了做草鞋的过程。他取来稻草,用榔头慢慢地敲,这是为了让草更有韧性。然后搓绳,搓的时候一根根加料,搓成麻花状。稻草绳搓到一定长度,取来“鞋耙儿”架在长条板凳上,“鞋耙儿”是木制的,上面有齿,长得像钉耙。把绳的一头套在“鞋耙儿”的木齿上,另一头绑在腰间,然后用稻草在绳间上下交替,反复穿梭,在这期间还要将稻草不断勒紧。沈国兴制作一双草鞋,要用三四个小时。
沈国兴编草鞋的时候,引来了邻居围观,“现在会做这个的人真的不多了啊!”
薛家镇文化站将沈国兴编的鞋进行展示。
前不久,薛家镇文化站负责人还专门请沈国兴编了两双,“我们准备将这两双鞋放在文化站进行陈列展示,让更多的人能重温这门农耕文化的传统手艺。”文化站负责人说。
(来源:常州晚报 编辑/张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