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盛展示公司营业执照。冬兰 摄
经历了乡村电影放映的兴衰,55岁的陈国盛如今还在坚守。现在,他每年都要为槐泗及周边乡镇流动放映电影200场左右,为方便群众看电影,他还自费购买了塑料方凳带到现场;为激活农村电影放映市场,老陈最近又注册了电影放映公司。昨天,陈国盛在采访中对记者说:“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我也会坚持放下去。”
老放映员二次上岗操旧业
陈国盛是原邗江区酒甸镇影剧院的放映员,1983年参加工作时就从事电影放映。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娱乐相对单一,流动电影放映在乡村曾红极一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电视走进家庭,乡镇电影市场越来越不景气。2003年,酒甸镇影剧院人员分流,陈国盛下岗,回到老家村里工作。
2010年前后,农村公益电影兴起,文化部门配备了统一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一批像陈国盛这样的老放映员重新回到放映岗位。“我主要在槐泗镇的15个村、社区放映电影,平均每个村、社区一年要放映12场。”陈国盛介绍,在农村重新开始流动放映,把电影送到农民家门口,片源也由文化部门统一提供。
注册公司在夹缝中寻生机
前天,陈国盛应邀到景区梅岭街道凤凰桥社区放映电影《红海行动》。“放映地点在老虎山农贸超市门口,看的人很多,效果也蛮好。”陈国盛说,流动电影不但是群众文化娱乐市场的补充,也是一种宣传手段,它仍有存在的意义。“当天我就根据社区的工作需要,在电影放映前先放了扫黑除恶、防集资诈骗的宣传片。”
上个月,陈国盛联合西湖镇的老放映员许正龙、甘泉街道的老放映员马连伟等,注册了一家电影放映公司。“希望成立公司后可以承接更多的流动电影放映。”陈国盛表示,每个行业都有兴衰,随着社会发展,也会有新的商机出现。“我们几人都是老放映员,大家抱团取暖,希望能为繁荣农村文化再做点事。”
一个老放映员的电影情怀
对老百姓来说,看电影是休闲娱乐,想看就看,不想看就回家,而作为放映员,陈国盛则必须始终坚守在现场。他还自费买了20多张凳子,每次随放映设备一起拉到现场。“每放映一场电影都是一场‘大工程’。”陈国盛告诉记者,正常电影时长不过两小时左右,但他每次要忙5个小时:下午5点从家里出发,先把200多斤重的放映设备拉到现场,然后接电源、竖架子、造声势……一直到电影结束,再收拾好放映器材,此时已经快晚上10点了。
单调而繁琐的程序,30多年已经重复了上万次,但陈国盛仍乐此不疲。他说,“自己放了一辈子电影,早已把这件事当成了一种情怀,最大的满足就是放的电影有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