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苏州评弹的传承与创新 陈琰将再现长篇弹词《大红袍》

2019年07月02日 14:12:43 | 来源:引力播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作为苏州评弹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吴中区对评弹艺术传承发展高度重视,在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着力将其打造成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引力播

  陈琰是吴中评弹团的著名女演员,每年在各地长篇演出200场次以上,熟知听众的审美需求和演出市场的状况。近年来,陈琰为苏州评弹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曾先后进 清华、北大等全国二十多所名校作交流演出,多次出访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演出。 她在舞台上所塑造的“四凤”“西施”“胜玉”“廖静文”等人物在观众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拜师学习长篇,然后实践演出,积累经验,这是要成为一名合格评弹演员的必经之路。”陈琰介绍说,青年演员为了打下扎实的基础,学习一部优秀的传统长篇书目尤为重要。但近年来,随着老先生们逐渐退出舞台,优秀传统书目缺少整理继承导致失传,再加上文化娱乐多元化、网络普及、群众对艺术审美需求提升等原因,传统评弹艺术受到了很大冲击,尤其是评弹传统长篇书目萎缩明显。

引力播

  目前,很多长篇传统书目已经失传,导致青年演员已无法传承。书目不能更新,书场内的老听众也在逐步减少。面对评弹的现状,陈琰说:“我深知评弹演员不能缺了传统长篇,更不能少了评弹老听众,离开了长篇书目,演员就没有了根基,评弹表演艺术没有了听众,就变得毫无价值。”

  为此,陈琰决定从苏州评弹表演艺术方面着手,在继承传统和整理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她准备以长篇弹词《大红袍》为实验书目,首先对剧本进行整理修改和创作,然后下基层深入评弹第一线实践,从人物塑造、情节构思、语言结构、唱腔设计等全方位探索创新,使其成为一部传得下、走得远的优秀经典之作,并传承于下一代。

  《大红袍》是一部传统书目,但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演出文本,而老先生留下的资料很有限,因此书目结构陈旧,故事情节较单薄,需要作大幅度的修改和增加,使其成为一部优秀的传统书目。

引力播

  “我和丈夫钱国华长期合作演出,坚持长篇演出已有30年,有着较好地实践经验,对作品的成功和不足十分清楚,因此认为选择《大红袍》这部作品进行创新探索比较合适。”今年,陈琰主要任务是搜集相关资料,听取各方面意见,然后作重大修改、整理和创作;明年起,下基层进行实验性演出,边征求意见边修改,预计演出场次100场左右。同时,陈琰将邀请前辈、老师、同行们审核,并举行座谈会听取意见,进行阶段性总结,然后传授学生,并携徒在江浙沪二省一市作巡回演出。

引力播

  人物名片:

  陈琰,1972年出生,无锡人,1990年毕业于苏州评弹学校,国家一级演员。她师从弹词名家朱传鸣、江文兰先生。先后担任中篇弹词《香山侍郎》《吴宫遗恨》《雷雨》《洞庭碧螺春》《四大美人》《孙武与胜玉》等大型评弹作品的主演,在艺术上刻苦学习,虚心求教,使自己的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具有较高地艺术素养,是当今评弹界中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

  陈琰多次得到市委宣传部和区委区政府的嘉奖,曾获吴中区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吴中区首届文学艺术奖、苏州市舞台艺术新人奖、吴中区”百年百佳巾帼之星”、吴中区“文艺界十佳女性”、吴中区文化艺术名家等荣誉称号。

  (来源:引力播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