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再现旧时光 南京“无师之徒”盼传承

2019年07月01日 06:20:11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南京市玄武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公布。其中,非遗“南京微型榫卯结构木作”首次有了传承人——陈和生。

  陈和生是一个地道的“老南京”,祖祖辈辈在南京生活了300年,他对南京市井生活有着清晰的记忆。从银行会计的岗位退下来后,他捡起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爱好——木工活。在10年时间里,这位70岁的老人制作了170余套微型榫卯结构木作作品,指尖上传承老南京儿时记忆。 

  “卖酒酿,卖桂花酒酿,卖小元宵——”老南京记忆中的街巷是“活”的。斑驳的墙和青砖,雨霁时从飞檐上滴落的雨滴。屋檐下,手艺人走街串巷穿行而过。巷口的磨刀声,巷尾的打铁声,柴火馄饨的摊子还冒着热气,敲锣换糖的师傅一吹嘴边的竹笛,就有孩子从家中奔出,用攒了许久的牙膏皮换来一块甜丝丝的麦芽糖……在陈和生的家中,拉开立式橱柜的大门,尘封在街巷中的旧时光以微型木作的形式,生动地保存了下来。

指甲大的热水瓶,细节上十分精美。

  记者看到,客厅的立柜中几乎摆满了微型木作作品。麦秸棒上的糖葫芦每一枚直径不到3毫米;直径4.5厘米的针线笸中,还有3厘米不到的剪刀;卖酒酿的柜子里,一碗碗酒酿清晰可见。相较之下的大型作品如水车、榨油机等,高度也不及筷子。

袖珍版的老牛。

  除了小巧之外,务真,是陈和生作品的另一个特色。糖葫芦可以一枚一枚拆卸下来,剪刀可以开合,若以手摇动木轴,水车还能转动。兴致上来了,陈和生摆弄着一整套榨油的工具,现场演示了一番乡间如何榨油的过程:菜籽炒熟后摊吹碾碎蒸制成油饼,放入木轧机中用巨木撞击。为了精准还原榨油过程,他几次回到村中询问当年参与榨油的村民。村中实物不再,村民记忆不清,多次寻访之下,陈和生在浦口区永宁找到一台等比例仿制的榨油机,历时一个多月的打磨,终于将作品完成。

陈和生的部分木作作品。 

  10年时间过去,如今陈和生已经制作出170余套作品,分为“农具”“南京老行当”“南京早点”三大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陈和生十分珍视自己的作品,最近南京正处梅雨季节,作品每次展出后,他都及时收入木柜内防潮保存。

  狭窄的工作室里,陈和生经常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锯、刨、打磨、精修。“最"疯狂"的一次,连续做了快12个小时。”陈和生说。工作室的墙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工具,其中不少都是自制的。

  除去最初的木匠功底启蒙外,陈和生走上微型木作之路,几乎全靠自己摸索。他戏称自己为“无师之徒”。2015年,陈和生以种植牙原理自制的“和生梳”因独特的榫卯结构,获得了实用型新型国家专利。2018年,陈和生获得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陈和生在自家的工作室里。

  区级传承人名单确认后,“无师之徒”也担忧起了传承问题。微型木作因工具、手法的特殊性门槛较高,并不适合普遍推行。因此,师徒传承成了陈和生近来思索的方向。“我今年已经70岁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还想再多做一点,把技艺和记忆都传承下去。”陈和生说。

  (来源:综合自南京日报、南京晨报 中国新闻网 部分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