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湖今年又有鲻鱼和鳗鱼了。记者昨从高宝邵伯湖渔管办了解到,自去年洄游性鱼类鲻鱼鳗鱼再“回归”高邮湖后,今年它们又出现在高邮湖。
渔政人员认为,闸坝开闸放水让洄游性鱼类得以“回归”湖区,“要让更多洄游性鱼蟹‘回归’,还需要科学合理的举措。”
前十强是……
高宝邵伯湖优势种位居前十分别是鲫、湖鲚、鳙、白鱎、红鳍原 、鲤、似鳊、鳊、翘嘴 、鲢等。其中,鲤、鲫、湖鲚为湖泊定居性鱼类,鲢、鳙、鳊等是放流品种。
鳗鱼“回归”!
连续多年不见的鳗鱼
今年再度“回归”邵伯湖
高宝邵伯湖中的邵伯湖,是距离水利工程(万福闸)最近的湖泊。而即使有闸坝的阻拦,但邵伯湖中一直能捕到鳗鱼,只是数量非常少,年产量仅1400斤左右。
而距离较远的高邮湖,在水利工程阻隔后,2018年前连续多年没有发现鳗鱼。
据了解,在闸坝阻隔之前,高邮湖有很多鳗鱼。那时,高邮湖湖区还有专门从事鳗鱼捕捞的渔民。令人惊喜的是,自从2018年开始,高邮湖突然“冒出”了鳗鱼,这让一些捕捞到鳗鱼的渔民有点意外。毕竟,他们已连续多年不曾在湖区见过鳗鱼了。
渔管办资环处处长许飞说,今年湖区开捕后,湖区还能捕到鳗鱼,只是数量比去年还要少,但它们的出现,意味着湖区已连续两年有鳗鱼“回归”了,“无论是对捕捞还是渔业资源来讲,鳗鱼的‘回归’,都是一件好事。”
鲻鱼“回归”!
鲻鱼也是连续两年回归
而且还应是长江天然苗种
除了鳗鱼,鲻鱼也连续两年“回归”高邮湖。
其实,去年第一次“回归”时,不少渔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雨水多,长江下游养殖鱼塘的鲻鱼外逃了。但今年鲻鱼再次“回归”高邮湖,渔民有了更多的议论。
高师傅认为,“回归”的鲻鱼应该还是长江天然苗种,而且,鲻鱼“回归”的多少,跟长江水位有很大关系,“去年开捕后,长江水位高,来高邮湖的鲻鱼数量还不少;但今年水位低,鲻鱼在湖区就比较稀少了。”
鲻鱼鳗鱼“回归”了高邮湖,而对于友谊河上的老渔民黎师傅来说,今年也有惊喜。
黎师傅在友谊河上捕鱼30多年,他的捕鱼工具是扳罾,这是一种“守株待兔”式的捕捞方式。
今年捕鱼的惊喜,是他捕捞到了刀鱼。“友谊河跟长江相通,很早的时候,这条河里经常能捕到刀鱼,但慢慢地越来越少了,后来甚至没有了,但今年又有了,虽然数量也不多,但隔三差五都能捕到。”
黎师傅认为,今年刀鱼禁捕后,刀鱼数量多了,“刀鱼也是从海里上来的,它们来到上游后,要到江河湖里去产卵,所以只要沿江不捕捞,通江河流是能捕到刀鱼的。”
当然,捕鱼最好的年代,还是在能捕到刀鱼、鲥鱼和河豚的时候,“虽然比不上沿江,但总能捕到一些。”
“回归”探因
得益于闸坝开闸放水
流域综合治理及禁渔措施
据《江苏湖泊志》记载,高宝邵伯湖历史上鱼类有70多种。而上世纪80年代初,江苏省水产局组织开展高宝邵伯湖渔业资源专项调查,调查发现鱼类共计64种。
近年来,渔管办与高校合作,连续几年对湖区鱼类资源进行普查。而最新普查显示,高宝邵伯湖鱼类种类已增加到57种,这一数字,非常接近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
渔政人员认为,高宝邵伯湖鱼类种类的增加,以及洄游型鱼类“回归”高邮湖,一方面得益于闸坝开闸放水,另一方面,也说明江淮全流域综合治理以及禁渔措施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你知道吗
鱼类分“定居型”“洄游型”
鱼类有定居型鱼类和洄游型鱼类,如鲫鱼、黑鱼等,在湖区就是定居型鱼类。
而洄游型的鱼类,又包括江-海洄游型鱼类、湖-海洄游型鱼类和江(河)-湖洄游型鱼类。目前,湖区天然渔业资源,主要是定居型鱼类,而洄游型鱼类数量很少,如近年来出现的鳗鱼、鲻鱼等。湖区洄游型的鱼蟹,主要通过人工增殖放流的方式增加资源量。
湖-海洄游型鱼类
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华绒螯蟹(河蟹)、鳗鱼、鲻鱼
江(河)-湖洄游型鱼类
常见的就是“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大头鲢子)
盘点>>
高宝邵伯湖
7年放流342次11.1亿尾
今年1月2日,在高邮湖长征圩水域,放流了20万斤花鲢(鳙鱼,俗称胖头鱼)和鲢鱼(俗称白鲢)。花鲢和白鲢是著名的“环保鱼”,是湖区放流的主打品种,也是湖区“以鱼控藻”“以鱼净水”推广的主要品种。花鲢和白鲢为滤食性鱼类,把它们放入湖区,可消减水体氮磷负荷,抑制蓝藻暴发。
今年,高宝邵伯湖放流的主要品种除了花鲢和白鲢外,还有草鱼和螃蟹,这几个品种,不仅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也好,很受社会认可。
今年的放流资金,除了各级财政资金,还有社会资金参与放流,截至今年3月,已经确定的社会资金每个月有9万元,总额为108万元,创下历史之最。其实,较大额社会资金参与放流从去年9月就已开始。这也说明,湖区生态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统计显示,2001年至2017年,高宝邵伯湖累计投入放流苗种资金3755万元,先后开展342次放流活动,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1.1亿尾;增殖放流在恢复渔业资源、净化水质、致富渔民、维持湖泊健康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