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购物节”已经结束了。作为已经存在了15年的电商节,这一天已经成为融合了淘宝、苏宁、拼多多等多家电商参战的年中购物节。但是记者发现,虽然商家卖力宣传,但是消费者的态度日趋理智。
商家拼得火热,消费者自然最受益。不过,由于现在形形色色的购物节太多,很多消费者表示,不会再像以往一样盲目消费,对商家的一些促销方式也有些反感。比如预售,淮安市民张女士就表示:“预售其实还不如当天买,当天活动也更划算。其实预售就是让你钱分两段花,你以为自己赚了,其实最后加起来还是花那么多。”
(图片来自网络)
张家港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曾经也是众多抢“618年中大促”“双11”“双12”零点限时折扣的消费者一员,但当她越来越熟悉商家的“套路”之后,她的网购体验越来越差,因此在购物节消费就变得更谨慎了:“有时候节日促销,价格会明显往上调。”
对于企业、商家而言,虽然赚人气也赚到了真金白银,不过亮眼业绩的背后,同样也有着烦恼。南通家纺城微商商会会长陈士伟介绍,根据以往购物节的销售数据分析,像“双11”“ 618”这些大型购物节,每个家纺城商户销售量都有10%-30%的增长,但是随之带来的生产、售后压力并不小,“订单挤压在一天,数据好看,但实际上利润低了,而且像这种大的促销活动,往往给工厂的备货、生产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估值不准,带来的售后也非常麻烦。”
据了解,为避免线上线下两个渠道的利润互搏,不少厂家生产专供电商渠道销售的“专供款”。南京市消协副秘书长曹炜表示,所谓的“电商专供”,就是专门供给电商,通过网络销售的各种商品,这类商品在实体店是见不到、买不到的。但是现在“电商专供款”往往成了价低质劣商品的代名词。曹炜介绍:“一些鞋服、箱包、家电、卫浴、纸品更成了‘电商专供’的重灾区,简直让消费者防不胜防。更值得注意的是,‘电商专供款’产品只要符合国家相关的生产标准,并不属于假冒伪劣产品,所以难以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予以监管。换言之,‘电商专供’商品的出现,只是厂商的一种营销策略,即便可能对消费者的利益带来损害,但并不违法违规。”
网购本是利用便捷的渠道轻松购物,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令人看不懂的规则,这也导致部分人“被迫变得很理性”,消费成熟并不是件坏事。其实,无论在购物节还是平时,保持理性最重要!买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需要吗?我适合吗?我喜欢吗?我有钱吗?我有地方放吗?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孙茂强 编辑/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