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非遗匠人用泥塑“复活”古埃及神秘文物

2019年06月17日 17:48:30 | 来源:徐州旅游官微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当古埃及文明遇见两汉文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6月28日,徐州博物馆将举办古埃及文物特展,在此之前,徐州市面塑非遗传承人朱月香应邀创作了一组古埃及文物的文创产品。

  贝斯特护身符、荷鲁斯之眼……

  当这些古埃及神秘文物

  用中国古老的泥塑来展现

  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

  定位:从古埃及护身符到中国吉祥饰物

  ——寓意相同——

  昨天,

  记者专程前往朱月香的工作室

  探访创作过程

  在创作之初,朱月香首先认真研读了博物馆赠送的《法老·王》,了解古埃及的文物和历史文化。很快,她决定,在古埃及的护身符上进行创作,“这些护身符在古埃及文化中具有驱灾辟邪之寓意,而中国人也喜欢携带吉祥寓意的饰物。”朱月香说。

  材料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

  用小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

  然后逐渐形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

  最后经过一整天的烧制。

  距接到邀请仅4天,

  朱月香就已创作完成4件作品。

  当猫神贝斯特护身符、鱼形护身符,

  还有男女造型的贝斯神祇护身符

  躺在蓝印花布的桌上时

  这些两河流域文明的经典

  在朱月香手中重生。

  神秘中还透露出一丝萌萌的感觉

  让人看完就想收藏


鱼形护身符,左图为朱月香作品


图左为猫神贝斯特作品


朱月香作品贝斯神祇


再来一张古埃及题材泥塑作品全家福

  读到这里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

  朱月香是面塑非遗传承人

  为啥又捏泥塑了呢?

  这就牵出了下一个话题

  发展:从汉服狗狗到古埃及题材

  ——面塑不断推陈出新——

  面塑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汉代就有了关于面塑的记载。

  70后朱月香作为第四代传承人,

  不但继承了老一代的传统手工艺

  又通过钻研,融合众多艺术门类

  对传统面塑技艺加以优化和改良。

  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作品《爱》

  在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传统工艺项目技能大赛中

  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材料上,

  她不再局限于面粉。

  陶土、瓷土、布料、木料都是她用来创作的材料。

  作品上,

  不再局限于传统题材

  近现代农村和城市市井生活场景题材,

  都有相关作品问世。

  所以这次请朱月香

  创作一组古埃及文物的文创产品

  并非心血来潮

  下面再来看看朱月香的作品吧

  上图是她2018年应浙江省宁海博物馆的邀请,创作的大型泥塑彩绘作品十里红妆,整套作品200余件,仅用了一个月完成。

  2018年狗年春节,她还赶制出三百只面塑汉服狗狗,应邀去香港进行展演。这些面塑狗,个个身穿汉服活灵活现,300只用了一星期便制作好了。

  徐州面塑邂逅埃及:这不是第一次

  其实,

  这不是徐州面塑第一次和埃及文化碰撞

  早在,2014年

  徐州面塑艺人陈兴民远赴开罗

  参加“欢乐春节”活动

  他带去30余件精品力,还在活动现场一展绝活。

  陈兴民从事捏面人已有30余年了,

  并多次出国表演。

  《水浒108将》曾被日本民俗馆收藏。


陈兴民作品

  从街头的摊贩到登堂展演,

  从传统的花鸟鱼虫演变成时尚的衣食百态,

  面塑这项民间手工艺

  在徐州艺人的手中焕发了新生。

  非遗说

  目前,朱月香18岁的女儿李子艺

  被评为第五代非遗传承人。

  “我会把这门古老的手艺用心的传授给她,面塑文化是先辈们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印记。受当代文化和工业生产的影响,面塑等民间手工艺正濒临失传,我会一直做下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它的魅力所在”。

  ——朱月香

  (来源:徐州旅游官微)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