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命名镇村行】响水县七套中心社区亭泉村:打造“华夏杜仲第一村”

2019年06月12日 06:07:07 |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王亭泉烈士就葬在这座革命烈士纪念碑下。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5月22日上午,响水县七套中心社区亭泉村8名党员在亭泉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

  翠柏掩映、墓碑高耸。这里沉睡着1944年10月24日攻打四套战斗中牺牲的28位新四军指战员,有连长董汉文、指导员刘满堂等,另外还葬着王亭泉等4位烈士。

  有“华夏杜仲第一村”美誉的亭泉村,正是为纪念革命烈士王亭泉而命名的。

  “王亭泉,1913年7月出生于涟水县第五区(原响水县海安集大湾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兄妹7人中,他排行第二,全家9口人,仅有两间破草房和几亩薄地。”

  “1939年3月,日寇侵占陈家港,王亭泉拖儿带女到七套四汾港给人家当伙计。1942年初,大家推选他为农会会长,领导农民开展斗地主、减租减息斗争。后来,他参加乡民兵中队、滨海县二区区队,担任二排副排长。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亭泉村关工委主任、71岁老党员姬绍铭在讲述烈士生平事迹。

  亭泉村关工委主任、71岁老党员姬绍铭的这些叙述,源自他父亲——原四汾港乡长姬步海的回忆。在其印象中,王亭泉参加革命十分积极。

  “1942年4月,王亭泉参加地方抗日武装乡中队。同年,滨海区扩建区队,他调入区队,任二排副排长。”姬绍铭说,“他经常到六套、七套、凡集、大沟、李圩一带活动,打击日伪的嚣张气焰,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进行‘反扫荡’‘反伪’战斗。”

  王亭泉视战友如手足,处处为他人着想。1943年夏,战士们有一次在七套与敌人周旋三昼夜后又饿又累,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时天气很热,蚊虫又多,为了让战友们好好睡上一觉,王亭泉不顾劳累,用草把当扇子,驱赶蚊虫。

  王亭泉还很关心群众,尊老爱幼。不论住到哪里,只要一有空闲,不是帮群众扫地,就是替群众挑水,大家都称他是“好排长”“好干部”。

  王亭泉的孙子、42岁的王晓东说,噩耗在1945年3月20日深夜传来。据政协响水县委员会编纂的《响水地名》记载:“王亭泉奉命带一个班到响水日伪据点侦察,完成任务返回时,在汪圩村遭敌人袭击,他果断留下,指挥战士撤出,后不幸中弹牺牲”。

  “听父亲讲,当年3月22日,四汾港乡干部、群众几百人,为王亭泉烈士举行葬礼。”姬绍铭说,“为了铭记历史、缅怀烈士,1956年,县政府命名四汾港为亭泉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称之为亭泉大队。1983年改为乡村制后,称亭泉村。”

  如今,王亭泉烈士离开我们已经有70多年了,但是他的英雄事迹却一直为人们所铭记。地方政府多次拨款,扩大、修缮王亭泉烈士墓,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前后,前来扫墓的中小学生络绎不绝。

  资料名片

  亭泉村位于响水县七套中心社区西南部,下辖13个村民小组,由6个自然村组成。现有村民731户、2730口人。多年来,通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中药材3000多亩,创办响水杜仲茶厂,生产的“亭泉牌”杜仲茶,畅销国内,远销日本、韩国等,种植中药材杜仲已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亭泉村也被财政部授予“华夏杜仲第一村”称号。

  感 言

  传承红色基因 加快乡村振兴

  亭泉村党总支书记 何乃龙:

  近年来,我们村不断加快新型社区建设,去年规划66亩,先行启动36亩,规划新建住宅25幢62户,今年启动第二期和第三期建设。新型社区建成后,将有282户农户搬进新居,建筑总面积43万平方米。

  大力推进脱贫工程。全村110户低收入户,已脱贫85户,剩下的25户将于今年全部脱贫。积极兴办股份合作社,去年通过光伏产业分红16.14万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修建改造村内道路4.72公里,铺设12公里水泥防渗渠,新建涵洞47个,改厕15座,疏浚治理黑臭河道4条,植树、绿化河堤10多公里,多方筹措资金16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700多平方米的村党群文化活动中心。

  忆往昔,革命烈士铮铮铁骨;看今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今后,我们将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带领群众负重追梦新时代,发展亭泉新形象,打造“华夏杜仲第一村”,建设“双千亩”林果基地,以英烈革命精神激励亭泉人奋进新时代。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