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济上万人!这位泰兴人曾名扬全国……

2019年06月11日 16:48:06 | 来源:凤城泰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6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档案日

  今年国际档案日的主题为“新中国的记忆”

  翻开泰州这座城市的档案珍藏

  我们会发现

  这里有许多个“第一”

  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

  今天,我们就在这些档案记录中

  认识泰州首位国家级劳模——何永乐

  1978年何永乐在家学习《毛泽东选集》

  1959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泰兴横巷何韩大队不但群众衣食无忧,还拿出粮食帮助周边大队上万群众渡过难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人名叫何永乐,许多人可能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然而,从一份份老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生,他是扬泰地区首位国家级劳模,在泰兴第一个创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一个创造了农业生产“三改”“何韩模式”,曾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在泰兴市档案馆里,有一张这样的黑白照,照片里,广袤的田野上,何永乐正和互助组的社员们一起割麦子,忙得热火朝天。2002年,87岁的何永乐去世,2013年,何永乐的家人将这张照片以及多件档案捐赠给泰兴市档案馆。

  1950年何永乐与生产互助组成员一起割小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何永乐不仅在扬泰地区家喻户晓,而且名扬全国。

  据资料记载,1950年,为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各自的劳动力、畜力、农具不足的困难,发挥集体劳动经营的整体优势,35岁的何永乐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创办了泰兴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1952年夏,他又带头创办了扬泰地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了1954年底,何永乐农业合作社已经扩大到了50多户,1955年合作社的粮食单产和社员分配在全县第一,全村所有农户都加入合作社。

  1950年泰兴县农业生产互助组成员合影

  (后排左五为何永乐)

  1956年,何永乐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1958年,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何永乐带领群众进行“三改”试验,即旱田改水田、纯作改间作、低产改高产。何韩大队的农作物一年三熟,即先种一茬麦子,再长一茬玉米,秋收一茬水稻,亩产近吨。

  当时,扬州地委第一书记胡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先后在何韩大队蹲点调研,总结推广何韩经验,两年间全国各地有三万多人次前来取经。

  何韩大队耕地1400亩,每年向国家上缴粮食20万斤,储备粮食50万斤,群众口粮每人每年400斤以上。何永乐还带领群众办起制鬃厂、养猪场、三麦加工厂。初步形成了以工养农、以工兴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新模式。进入三年困难时期,何韩大队人均年收入高达400元,他们还用50万斤储备粮救济邻村上万人。

  何永乐的工作笔记中详细记录了当年大队的生产情况。麦子种了多少?农作物和绿肥的种植比例怎么安排?当年的亩产量如何?笔记里一目了然。

  何永乐的工作笔记

  何永乐工作笔记内页记载的

  1970年农作物面积、产量统计表

  何永乐一生都热爱着土地,也热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穷人家没钱买种子,他免费送;谁家的田长不好了,他成天扎在人家田里帮忙;有的人家农忙时缺劳力,何永乐干得像头老黄牛。

  三年困难时期,在何永乐的带领下,何韩大队的粮食产量未受到太大影响,整个大队没有人得“浮肿病”,并且还帮助周边的村庄渡过了难关。这在当时的中国,近乎一个奇迹。1966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来何韩大队视察,为何永乐留下了这样的题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