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泗阳县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行垃圾分类,是实现资源再利用,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倡导低碳生活,提升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泗阳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立足实际, 按照城乡统筹、源头减量、分类处置、系统治理的原则,推行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园林绿化垃圾、有害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取得了显著成效。泗阳县生活垃圾处理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做好垃圾分类,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积攒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既环保又实惠,大家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6月6日清晨,家住泗阳县泽园未来城小区的田翠梅将一袋可回收垃圾贴上二维码后,连同家中的其他垃圾一起拎到小区垃圾分类收集亭并投放进不同的垃圾桶中。小区垃圾分类收集亭下摆放着三个垃圾桶,上面分别有“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字样,陆陆续续有居民过来扔垃圾。“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收益”,如今在城区,越来越多的小区居民正加入垃圾分类的行动中。
城区的可回收垃圾将会被送至泗阳县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中心,由工作人员扫描垃圾袋上二维码,对可回收垃圾进行过磅、称重,折算成积分通过手机后台操作发放到市民分类垃圾二维码账户中。账户中的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后,市民就可以到兑换中心兑换纸巾、香皂、饮料、垃圾袋之类的生活用品。
据了解,今年以来,泗阳县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纵深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00个小区78家机关单位垃圾分类设备投放完毕,公共区域新增分类收集容器2096组,垃圾分类注册登记二维码用户总计达5621户,初步打造了罗马都市、巴黎都市、阳光名邸、天骄名人•家园和朗润花园5个垃圾分类示范点。同时,各单位、社区都积极开展有效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队伍中。
居民垃圾分类投放仅仅是第一步,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多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泗阳县通过市场化运作对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实现资源的可回收利用。
泗阳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于2018年12月正式运营,设计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600吨,年处理垃圾约22.37万吨,可提供绿色电力7501万度,对城乡生活垃圾做到了日产日清。泗阳县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于去年12月上旬正式投运。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配备收运车辆6台,收集垃圾桶1800只,收运协议已签订520余家,餐厨废弃物收运工作全面展开,平均每天处理餐厨垃圾约50吨,后期还将持续加大收运力度,扩大收运面,实现餐厨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为做好建筑垃圾处置工作,泗阳县成航建材有限公司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置场日处置建筑垃圾约1000吨,主要是将建筑垃圾粉碎加工,制成石子和水泥成品出售,年产20万吨石子和30万立方米水泥砖。2018年全县建筑垃圾总产生量为47.9万吨,综合利用41.3万吨,资源化利用率达86.2%。
泗阳县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废弃物处理等项目已全面市场化,该县督查室、城管委办公室和城管局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理进行全程督查考核,促进垃圾分类工作迈上新台阶。
结合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活动,泗阳县在农村地区也正在逐步破解垃圾处理这个难题。
去年,泗阳县在卢集镇全域、李口镇八堡村、新袁镇灯笼湖社区堆上组积极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施内容是垃圾分类桶(站)建设、转运设备选型及设施建设、易腐垃圾阳光堆肥房建设及设施采购安装、项目整体运营。
在农村易腐垃圾处理示范基地卢集镇郝桥环保能源中心,有机垃圾处理机正在有序工作中。处理机的声音不大,也没有刺鼻的味道,跟想象中的垃圾场相去甚远。
“中心主要是针对农村生活垃圾中的易腐垃圾进行环保处理,处理规模大约2吨/天。我们每天定时把收集到的易腐垃圾放到机器中,调节好温度、湿度等,利用生物降解技术,通过菌种培育发酵24小时后将垃圾分解,最后转化为高效的有机肥,实现变废为宝。”工作人员介绍道,这些机器“吞”进去的是垃圾,“吐”出来的是有机肥料,而这些有机肥又免费分发给村民使用,垃圾资源化利用也为农民的生产方式添上一抹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