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牛司令"除了工龄"独克" 还在公司开了个舞厅

2019年06月10日 10:51:40 | 来源:常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已经两天没睡好觉了。”在勤德家园社区的一间会议室,见到记者,“牛司令”大大咧咧地说道。“牛司令”是李小牛的外号,到现在他已经不知道是哪个工人最先叫的,反正大家喊着喊着就叫开了。那为啥没睡好?他又大大咧咧地对记者说,并不都是因为要接受采访,而是收到采访通知,开始回忆70年的经历,晚上躺着越想越睡不着,“我们这辈人经历了那么多风雨,充满曲折困难,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让人热血沸腾。”

   14岁时就开始工作,有46年工龄

  李小牛出生在南河沿边上,因为是家中的长子,小学毕业后就进了工厂当学徒。说到这里,李小牛脸上显露出一丝牛气,“那时候,进工厂是一种光荣。我14岁进西仓民修站,60岁退休,连头搭尾46年工龄,这算不算是常州‘独克(常州方言,有独大,最牛之意)’?”

  西仓桥民修站是一个集体所有制企业,主要为老百姓、企业修缮房屋,李小牛从小工、瓦匠做起,后来当上了单位的工会主席。与此同时,西仓桥民修站也经历了多次变更:钟楼修建站、钟楼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常州第六建筑公司。

  “我这个工会主席,和工人们处得很好。期间,我调出去6年,他们都舍不得,后来回单位,很多老工人高兴得掉眼泪。”李小牛说。

李小牛年轻时候的工作照

   用板车运送地震伤员,在火车站和医院之间跑了一晚

  对于大多数共和国同龄人来说,唐山大地震是抹不去的记忆,李小牛自然也是。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的地震,当年8月初的一个晚上,一批伤员被送到常州。李小牛和同事,拖着一辆辆板车加入到运送伤员的队伍中。

  “伤员到达常州火车站,我们3个人一组,用板车送到102医院。”8月初,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虽然已经到了晚上,但李小牛还是感觉没有一丝风,“我们也顾不上那么多,就想着伤员早点得到救治,火车站到102医院大概是1.5公里的路,来回送一趟半个小时左右。”

  那一晚,李小牛和其他两个工人,在火车站和医院之间跑了一夜,一共送了8个伤员。他平时体能一般,但当时居然没觉得有多累。

  唐山地震,也给当时的常州人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很多老百姓都不敢住在家里,而是住在街上或者学校里。当时,常州建了很多抗震房,供老百姓临时居住。李小牛参加了西新桥小学操场抗震房的搭建,连续奋战几个夜晚。因为在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党组织批准他入党。

  “那时的人思想很淳朴,我们把那些伤员当成同胞、家人,看到他们受难,心里很难受,就想着尽自己所能帮他们做一些事情。”李小牛说。

   让一个猪圈旁的小厂,迅速扭亏为盈

  “说起来也是一个厂,可真的不像样子,厂房建在猪圈旁的,破破烂烂。”1979年,李小牛被任命为钟楼机箱厂副厂长(以副代正),走马上任后面对工厂的现状,起初有点一筹莫展,“账面上结余99元。”

  就是这样一个不像样的小厂,李小牛硬是在两年内,让它扭亏为盈,年利润达数千元。李小牛侧过脸,指了指自己的右耳垂,那里缺了一小块,“这是我到哈尔滨出差时冻掉的。”

  原来,为了厂里进的货不被克扣,并且质量过关,李小牛亲自赶到哈尔滨把关。晚上,气温达到零下四十摄氏度,他坚持监督工人装车。“我们这里的人,真的是受不了那个低温,耳垂都冻掉了一小块。”李小牛说。

  因为工作认真负责,李小牛被调到五金工具厂,担任联合党支部书记。除了“管”五金工具厂,还有掘井队和尺厂。

   和工人们以心换心,为他们争取利益,“牛司令”威名赫赫

  在外面兜兜转转一圈,1985年李小牛回到了第六建筑公司,还是担任工会主席,享受副厂级待遇。

  得知工会的“牛司令”要回来,工人们奔走相告,好像是遇到了一件喜事。“因为不管什么事情,我都是站在他们一边,为他们争取利益,和他们以心换心。”李小牛说。

  1998年,常州发大水,20多个工人家里受灾。李小牛每户家里都走了一趟,查看家中的受灾情况,安慰他们,帮助解决问题。到斗巷弄一户工人家时,水没到他胸口,他也没有回头。当年,李小牛被常州市评为抗洪救灾先进个人。

  1997年公司改制时,李小牛多方奔走,为工人们争取到了“特种行业提前5年退休”这一政策。“我和人社部门据理力争,我们建筑公司完全符合条件,为什么不能享受这条政策呢?”

  李小牛的这一件“功劳”,又使得很多老工人受益。这样一来,“牛司令”愈发“威名”赫赫。

  在公司开了个舞厅,名头不输市中心的大舞厅

  除了工龄“独克”,“牛司令”还有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在建筑公司开了一家舞厅。

  当时,李小牛看到公司的会议室顶上有一圈红绿灯泡,于是突发奇想,这不是舞厅的样子吗?可不可以弄个舞厅呢?自己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去试试,牛司令倔劲一来,谁也拦不住。他买来了音响,对会议室开始了改造,没多久舞厅还真的开起来了。“牛司令”给取了个很洋气的名字:孔雀舞厅。

在最火的时候,孔雀舞厅是钟楼区很多单位的活动基地。(图左为李小牛)

  起初,都是工人们业余时间来跳跳舞,慢慢地西新桥一带的年轻人都来了。李小牛开始收取一定的费用,为此还专门跑到工商局办了营业执照。李小牛得意地说,孔雀舞厅最多时每天有160多个客人,人气和名头不输给当年市中心的中联舞厅、五交化舞厅、江南舞厅等大型舞厅。这样一来,不但工人们有了娱乐的地方,还大大增加了工会经费。

  那几年,舞厅红红火火,李小牛却生病了,因为心脏病和高血压住进了医院。小半年后,他出院回到公司,却发现舞厅客人已经少得可怜,一天只有几人。“我住院的时候,工会的人打理舞厅不上心,地面都弄得一塌糊涂,这样的环境,有谁还愿意来?”

  不过,李小牛也不是太心疼,因为传统的舞厅在之后几年里,开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现在常州还有这样的舞厅吗?应该很少了,在小东门桥那有一家,不过几年前也关门了。”

layer
快乐分享